纱线质量对布匹质量直至面料质量有着重大影响作用,随着现代纺织面料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纺纱质量要求也水涨船高。瑞士蔡尔维格乌斯特公司从世界各地采样测试、整理统计值,每隔几年发布乌斯特公报已近50年,在全世界的纺纱生产和贸易中已被广泛使用;不同期的乌斯特公报反映了纱线质量的提升:一是纱线质量指标内容的增加;二是具体质量指标如CV值、CVb、千米细节、千米粗节、千米棉结、重量CV值,以及断裂强度等强度指标均有明显提高,特别是针织用纱的断裂强度指标,可以说2001公报的95%水平不比97公报的5%水平差;三是纺织企业的有些客户的特殊质量要求,对某些纱品种的细节、粗节要考核万米、十万米、而不是千米等。
3.3 科学管理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纺织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压锭减员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发生质的变化,从简单的减员挖潜逐步走向采用高新技术,大量使用自动化高速机械,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革新工艺,改革管理制度,使万锭用工量不断下降,劳动上产率节节上升。以无锡一棉为例:该厂多年来坚持采用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设备自动化程度极大提高,全厂运用计算机联网管理,实现无纸化、信息化、网络化,实施全员学习考核制度,员工素质不断提升。现在万锭用工不足50人,先进车间已达35人,1个女工看30台细纱机,胶辊间全套引进瑞士贝克智能化设备,13万锭细纱仅用一台磨辊机、二个人。
纺织企业技术和管理进步要求胶辊、胶圈降低质量故障发生率,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处理故障和保养工时。
3 胶辊、胶圈的可靠性问题分析
我国的胶辊、胶圈虽能基本满足纺织工业的需要,但是与国际先进品牌产品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在纺纱机械高速化、自动化、新型化、纺纱技术多样化、高质量要求,以及纺织企业管理现代化,劳动生产率要大幅提高的条件下,胶辊、胶圈与其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现,提高可靠性已是胶辊、胶圈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国产胶辊、胶圈的可靠性主要是适应性、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故障发生率三方面。
3.1 适应性的问题
3.1.1 对多纤维品种的适应
纤维以生产方式不一,如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因品种不一,如陆地棉、海岛棉;因原料不一,如有机合成、无机合成等,其截面形状、强度、吸湿率、摩擦系数、表面附着油脂等均不相同,胶辊、胶圈必须有更好的抗油性,更合理的表面结构,抗污性能要提高。
3.1.2 对温湿度的适应
因纺纱品种不同,温湿度要求不一;纺织企业条件不同,温湿度控制不一;地域和季节对温湿度的影响;因此,胶辊、胶圈对温湿度的敏感度要小。
3.1.3 对机械高速度的适应
纺纱机械高速度、压力大、摩擦量增加、胶辊工作温度上升,如:并条胶辊出条速度从200 m/min提升至600 m/min时,表面温度从30℃上升到60℃左右,胶辊形变量增大,橡胶分子链容易因不断快速蠕动而僵硬。在热应力作用下,橡胶分子“内耗”增加,滞后现象增重,使胶体老化、弹性破坏,表现明显。
3.2 使用寿命问题
3.2.1 耐磨性
胶辊、胶圈的使用寿命首先是耐磨性的问题,高速度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纤维通过胶辊、胶圈的数量增加,摩擦量增多,磨耗增大。国际先进水平胶辊回磨周期一年以上,使用寿命达4年;胶圈连续不停车使用2年以上。而国产胶辊因磨损中凹一般4个月需回磨,较好的在6~8个月需回磨,最好的10个月回磨。胶圈3个月则要清洗,中凹损伤率较大,一般3个周期即9个月就淘汰了。
3.2.2 使用性能稳定
胶辊、胶圈随着时间延长,其使用性能必然会衰退、可纺性下降,要延长使用寿命必须使性能衰退缓慢;据纺织企业的实践和试验,国产不处理胶辊在连续纺纱6个月后条干CV值明显上升,而进口胶辊在8个月后才有所上升。
3.3 降低故障发生率的问题
胶辊、胶圈在使用中发生最主要的故障是机械波、绕花;断头,除去纺织企业的机械、相关部件及管理问题,胶辊、胶圈引发故障的根本原因是制造技术和制造质量。胶辊、胶圈生产企业必须在配方和工艺设计上加大研究力度,采用高新材料,解决好抗绕性、抗污性、抗油性、温湿度敏感性、耐热性、耐磨性、使用稳定性等问题。胶辊、胶圈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序有数十道,主要是人工操作,不稳定因素多而影响质量稳定;因此,必须大力研发自动化专业设备,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和监测,严格贯彻执行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现代化管理制度,消除胶辊、胶圈的硬度不均、弹性不均、回性期长、气泡、杂质、胶层等常发性质量问题,从而降低故障发生率。
3.4 加强对相关牵伸部件的研究
胶辊、胶圈是稳定纺纱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同时受到相关牵伸部件的制约,加压元件、罗拉、轴承、铁芯、传动齿轮、上销、下销、横动装置、集棉器、吸棉装置等的技术水平、质量状况、维护保养情况都会对胶辊、胶圈的使用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同时对相关牵伸部件进行科学选择、合理配置、加强管理,发挥其组合优势,才能提高胶辊、胶圈的可靠性。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