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织面料、牛仔面料是我国纺织工业中主要的传统产业,涉及到纺纱、染纱、织布、整理等行业,与印染行业有着互补的优势,以小批量、多品种而著称,其产品风格独特,是深度加工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多年来一直受到纺织行业的广泛关注。由于色织面料、牛仔面料均是先染纱后织造,统称色织面料,实际上它们的加工工艺还是有较大的差异,本文将分别予以描述。
1 色织及牛仔面料的发展历史
1.1 生产产品的发展
我国色织产业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道婆时期民间已生产色织面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色织产业一直处于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机器染织的色织面料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色织产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国内色织手工业迅速衰落。20世纪50年代中色织纯棉大提花沙发面料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色织面料的一个空白。改革开放后国内色织产业迅速发展,如今的色织面料产业已不再单纯追求品种的繁多,而是向多品种、高品质、功能性方向发展,棉型的色织面料主要应用于制作高档衬衫。牛仔产业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1873年第一条真正意义的牛仔裤诞生,历经百年洗礼至今仍长盛不衰。20世纪70年代末期,广东省第一条区别于劳动布的牛仔面料生产线标志着我国牛仔面料生产进入起步阶段。此后为适应市场需求,我国牛仔产品的生产经过重新整合,21世纪以来牛仔产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款式更加时尚,如今的牛仔面料已颠覆了传统厚重工服的概念,时尚、个性、混搭引领着牛仔面料的发展方向。
由图1 可以看出,近几年国内外市场对色织及牛仔面料的需求旺盛,对市场反应速度快于坯布产品,尽管受到2007年金融危机影响,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改善,2009年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1.2 技术及装备的发展
19世纪末以前,我国色织产业主要依靠手工染织,20世纪初逐渐出现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20世纪30年代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全铁四梭箱格子布机逐渐代替人力织机,但纱线染色方面依然延续传统的绞纱染色。20世纪80年代筒子染纱工艺得以广泛应用,“十一五”期间经轴染色设备得到推广和应用。
早期牛仔面料主要采用传统间歇式绞纱染色,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浆染联合染色机的使用,牛仔染色实现了连续化生产。束状染色工艺的应用解决了浆染联合染色的两边与中央的色差、条花等染疵问题,产量较联合染色提高2 ~3 倍。牛仔面料的后整理洗水工艺也由原始的石磨发展为生物酶洗水、臭氧整理、液氨整理等适应各种风格的整理方式。
2 色织及牛仔面料的染色技术
色织及牛仔面料的染色与坯布印染在工艺流程方面有较大区别。色织及牛仔面料是将纱线进行染色后再织造和整理,而印染面料则直接将白坯布进行退浆、煮练、漂白、染色和整理。纱线在经历了染色、整经、织造等工序后,纱线强力会受到一定影响。面料颜色的精准性和良好的重现性是决定色织、牛仔企业产品档次的关键指标,因此染料和染色工艺的选择成为色织、牛仔企业最关键的技术。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