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必需保证不同的人在试验相同的材料时,在对照同时褪色的蓝色羊毛标准作出评定之前要使材料褪色到相同的程度。由于染色纺织品的最终使用者对什么是“褪色商品”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把试样褪色成能包括多数意见的两种不同的褪色程度,从而使评定更为可信。这里所说的褪色程度是参照一套标准“灰色样卡”对比色差样来确定的(灰色样卡5级等于无色差,灰色样卡1级等于大色差)。这样,使用灰色样卡能确定褪色程度,而使用蓝色羊毛标准就能评定耐光色牢度的等级。
但是,以中等和严重褪色作为评级的基础,这样的规则是复杂的。实际上有些布样在曝晒下的确很快就会发生轻微的变化,可是时间一长也就不再变化了。这些轻微变化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很少被发觉,不过在某种情况下,这种轻微变化就变得很重要,如下例所示:零售商在橱窗里放上一块织物,并在织物上放一个注有价格的硬纸标签,几天以后拿掉标签,仔细检查就可辨认出该标签曾放过的地方,因为标签周围的布因曝晒的作用已发生了轻微的变色。这种窗帘织物经曝晒后产生了轻度褪色,同时发现蓝色羊毛标准7已经褪色到相同程度;因此这一织物的耐光色牢度就是7级这种轻微变色的主要因素,只有在曝晒和未曝晒部分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界线时才能被察觉,而这些在纺织品正常使用中很少出现。这种轻微变色的程度可作为一种附加评定在括号内注明。如一块布样的评级是7(2),表明括号中2为初期可察觉到的轻微变色相当于蓝色羊毛标准2,此外还有一个高的耐光色牢度7级。
A5
还有一种不寻常的色泽变化,即光致变色现象也要予以考虑。这种效应表现在当染料曝晒于强光下会迅速变色,而在转移到暗处时.又几乎会完全恢复到原来颜色。光致变色的程度是以GB/T8431规定的专门试验来测定的,并在括号内用字母P加上级数表示;如6(P2)是指光致变色效应等于灰色样卡2级,而永久褪色则等于标准6级。
A6
最后,还有许多试样经长时间曝晒,色相完全发生变化;例如黄色可以变成棕色,紫色可以变成蓝色。这些布样能否说是褪色,过去曾经有过许多争论。关于这点在GB/T8426至GB/T843。中所采用的方法是非常明确的:不论是褪色还是色相变化,曝晒布样的色差是用目测来评定的,任何色相变化也都包括在评定中。例如,在研究两个绿色布样时,在曝晒中两者的变色都与蓝色羊毛标准5的褪色相当,但其中一个先变浅后变成白色,而另一个先变成蓝绿色,最后变成纯蓝色。前者应当评为“5",而后者应当评为“5较蓝”。在此例中,GB/T8426至GB/T843。中所采用的方法试图在把布样在曝晒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不使其过分复杂化。
<<上一页[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