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我国纺织品燃烧性能方面的法规、标准及最新进展,并详细阐述各标准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同时介绍了美国的纺织品燃烧性技术法规体系,为研究和建立我国的阻燃织物法规体系提供参考。
前言
大多数纺织品具有易燃特性,是引发室内火灾的主要隐患之一。据统计,因纺织品易燃或阻燃效果差而引起的火灾约占火灾发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为此,各国针对纺织品的燃烧性能都制定了技术法规和标准。我国纺织品燃烧性技术法规研究和建立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制定、实施了数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颁布了一些具有法规地位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如GB20286-2006(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GB50222-2001《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8965.1’-20o9《防护服装阻燃防护第1部分:阻燃服》、GB8965.2_2oo9《防护服装阻燃防护第2部分:焊接服》等。
美国是我国纺织品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易燃织物技术法规体系最健全的国家之一,其技术法规体系对规范纺织品市场的管理,加强织物易燃性的检测和控制,以及确保人身安全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重点介绍我国纺织品燃烧性能方面的法规、标准及最新进展,以及各标准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同时介绍美国的纺织品燃烧性技术法规体系,以期为研究和建立我国的阻燃织物法规体系提供参考。
1国内纺织品燃烧性法规和标准体系
我国这方面最初主要针对纺织品的燃烧性测试,陆续制订并实施了数项国家标准,较少涉及强制执行的法规(强制性标准)。近年来,鉴于公共场所频发恶性火灾,为了有效减少公共场所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公安部和消防局联合制定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20286-2006,并根据消防法和质量法制定了《阻燃标识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了阻燃制品的防火阻燃标示管理制度。在GB20286-2006中规定了阻燃建筑制品、阻燃织物、阻燃塑料/橡胶、阻燃泡沫塑料、阻燃家具及组件、阻燃电线电缆等在公共场所使用的制品的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此外,GB50222-2001、GB8965.1—2o09、GB8965.2—20o9也是分别针对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和消防救援中穿用的阻燃防护服及焊接作业中穿用的阻燃防护服而建立的强制性标准。
在GB/T20285-2006《材料产烟毒性危险分级》中将材料产烟毒性危险等级分为3级,分别是:安全级(AQ级)、准安全级(ZA级)和危险级(WX级)。其中,AQ级又分为AQ1级和AQ2级,ZA级又分为ZA1级、ZA2级、ZA3级。ZA2级和ZA3级分别表示产生的烟雾质量浓度≥12.4mg/L,或≥6.15mg/L时,试验小鼠麻醉性试验30min染毒期内无死亡(包括染毒后1h内);试验小鼠刺激性试验在染毒后3天内平均体重恢复。
GB/T17591-1998《阻燃机织物》原为强制性标准,2006年修订为推荐性标准,并更名为《阻燃织物》,修订后的标准适用范围由原来的机织物扩大为机织物和针织物,包括装饰用、交通工具内饰用和阻燃防护服用织物,并按产品的最终用途规定了相应的燃烧性能指标。具体要求如表2所示。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