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理
众所周知,加捻三角区是产生毛羽最多的地方,解决毛羽的一大途径就是减小纺纱加捻三角区的加捻宽度或直接取消加捻三角区,加强对三角区边沿纤维的控制,.目前紧密纺和前罗拉纵向纺纱等新型纺纱方法的基本原理也是如此,不过就是成本太高.根据这一原理笔者提出了错位纺纱法,即所有锭子不在其对应的前罗拉位置纺纱,而在其相临锭位所对应的前罗拉位置纺纱,这样纺纱,就减小了加捻三角区的实际有效宽度,如下图:
L2=L1×cosθ;(0<θ<90 ),θ为纺纱倾斜角
θ越大, L2越小,即加捻三角区实际有效宽度越小。
但θ也不能太大,θ的变化会致使纺纱张力变化,其不利于纺纱和接头,所以具体角度要因时而易,如果原料好,强力也不错,错两个锭子纺纱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同时,由于错位后,加捻三角区边沿纤维受到笛孔吸风的吸附力,该吸附力的方向与纺纱方向一致,边沿纤维受到的控制力加强,避免了游离而形成毛羽.
明确指导思想后,笔者开始上车做实验,在试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毛羽指标有质的飞跃。
通过以上几个品种的试验数据综合统计,条干、粗细节、棉结和毛羽指数、强伸所有指标全部都有不同程度好转,特别是毛羽指数下降非常明显,毛羽越长,下降越明显。另外,纱支越高,毛羽的好转越明显。纺纱过程中,生产稳定,接头容易,未出现接不上头的现象。在后期的织造也得到不少效果,布面一致性好转,抗起球和耐磨性提高。
另外,错位纺纱后,由于纺纱倾斜角的变化,引起了纺纱张力的变化,如下图所是:
F为纺纱张力,
F1为纺纱张力横向的分力,F2为纺纱张力纵向的分力。
纺纱过程中,断头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加捻三角区断裂引起的,错位后,很明显,F2=F* cosθ,由于倾斜角θ的存在,张力F2减小,纺纱时在加捻三角区断裂的几率也减小。笔者在试验过程中也证实了这一推论,起纱、落纱和开车过程中断头明显减少,特别是起纱和落纱时,效果更加明显,基本不断头。
要注意的是,错位纺纱后,吸棉笛管的吸孔也要跟着错位,与纺纱方向在一条线上,特别是纺高支纱时,不然,吸孔的吸附力与纺纱方向不一致后,会导致加捻三角区纤维受两个不同方向力的作用,使加捻三角区边沿部分纤维被吸走,导致条干、粗细节的急剧恶化,由于细节的增加,断头也随之增加,虽然毛羽好转会更加明显。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