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金属针布的磨针方法以每三个月或半年为固定周期,采取“轻、重、轻”进程,长达数十分钟的磨砺,磨后再用刷辊刷光以去除磨砺过程中产生的毛刺。这种磨针方法是一种基于以时间来衡量针布磨损而采取一刀切的方法。随着新型金属针布的推广使用,上述传统磨针方法突显了磨削过多,缩短针布寿命的弊端。因而出现了少磨或不磨的方法即超长周期的磨针方法,其第一出发点是延长针布使用寿命、降低梳理成本。
如果我们接受用少磨或不磨的方法来延长针布使用寿命这一理念,则针布状态在一个很长的使用过程中将慢慢衰退,产品质量也随之下降。这时我们所能做的是采取某些工艺措施如梳理速度的提高、梳理隔距的缩小甚至生产能力的降低来应对调整,以便维持生条的质量水平在一个较大的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当品质的下降超出可以接受的范围且工艺措施的调整无法弥补时,再选择磨针或更换针布。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方法似乎是延长了针布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梳理成本。实际上,这种方法隐含着如下几方面的弊端:
1、针布在使用中衰退、在衰退中使用,其后果是生条品质的下降或波动幅度加大。消极延长针布使用期的同时是在忍受其它利益的放弃和损失;
2、生产能力--台时产量的降低其实不但增加了梳理成本,而且增加了比梳理成本数额更大的生产和管理成本;
3、针布的使用寿命是以累计工作产量来计量的,而不是以使用期--工作时间来计算的。降低产量能延长工作时间但并不一定能延长针布使用寿命;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