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我国工业亟待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时期甚至更长历史阶段工业发展的主线,也是工业部门肩负的历史使命。“转型”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向创新驱动转型。必须尽快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推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的转变。
二是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必须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广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清洁安全转变。
三是向智能制造转型。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发展和推广先进制造模式,不断创造新的市场、新的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转变。
四是向服务化转型。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9.3%,分别较美国和韩国低24和22个百分点。必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延伸,推动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五是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转型。2005—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60%,投资率从41.6%上升到47.5%,消费率从52.9%下降到48.6%。必须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积极调整市场和需求结构,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向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升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提升产品和技术结构,创新品种、提高质量、培育品牌,提高先进产能比重;二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产业联盟;三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与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四是调整优化行业结构,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
发展新兴产业要注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11年4月23日,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日前表示,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密切结合,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基础作用。同时,在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开始就要注重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李毅中说,五中全会和今年两会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排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个新兴战略性产业排序是有讲究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覆盖面广、渗透性强,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无所不在、无处不包,在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开始就要注意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两化的融合是十六大提出的方向。发展新兴产业要把握好四个问题: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