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样的回潮率按式(1)计算:
Ri = (mi0-mi1) / mi1 (1)
式中:
Ri-第i个试样的回潮率,%;
mi0-第i个试样的烘干前质量, g;
mi1-第i个试样的烘干后质量,g;
试样的平均回潮率按式(2)计算:
R=∑Ri / n (2)
R-平均回潮率,%;
n-试样个数。
最后测得试样的平均回潮率为31.96%。由此可见由于丙烯酸基团的作用,在标准状态下该合成纤维比普通的腈纶纤维吸湿性提高了很多,同时也远远超过棉、羊毛等天然纤维。
(4)纤维吸湿过程质量测定
取出已调湿好的约1 g纤维试样在105℃烘箱内烘燥1 h,烘至试样的质量不变时,称取试样的初始重量。然后将试样放置在玻璃皿中,尽量保持蓬松状态下进入吸湿过程,每隔一段时间记录1次试样重量,当前后两次称重之差与后一次重量之比小于0.05%时,视为纤维在标准状态下达到吸湿平衡。实验采用10组纤维试样,每组试样纤维质量约为1g。
(5)纤维放湿过程质量测定
将已调湿好的纤维试样浸于蒸馏水中30 min后取出,在普通脱水机上脱水10 min,然后将纤维试样放到密闭容器中进行测量,测得的重量为试样的初始重量。然后将纤维放在标准温湿度下进行放湿,每隔一段时间称重一次,当前后两次称重之差与后一次重量之比小于0.05%时,视为已达到放湿平衡。实验采用10组纤维试样,每组试样纤维质量约为1g。
3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
从吸湿曲线中可以看出纤维在吸湿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趋势,从开始至6h的初始阶段内,纤维的吸湿速率比较快,在6h后纤维的含水率迅速达到25%左右,之后纤维的吸湿速率明显下降,曲线的斜率趋于平缓,同时纤维的含水率逐渐接近饱和量;从放湿曲线中可以看出,在纤维放湿的初始阶段,即第一个24h之内,纤维的放湿速率较快,在24h之后,放湿速率明显减小,曲线也趋于平缓,纤维逐渐达到放湿平衡。最后从实验得到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即温度22℃、相对湿度为64%,放湿的回潮率?时间曲线和吸湿的回潮率?时间曲线最后并不重叠,存在差值,即吸湿平衡回潮率小于放湿平衡回潮率,这种现象,即为纤维的吸湿滞后性或吸湿保守性。
纤维的回潮率因吸湿滞后性造成的差值称为吸湿滞后值,它取决于纤维的吸湿能力及大气的相对湿度。在同一相对湿度下,吸湿能力大的纤维,吸湿滞后值也大。同一种纤维,相对湿度较小或较大时,吸湿滞后值都小,而在中等相对湿度时,吸湿滞后值则较大。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吸湿滞后值:蚕丝为1.2%,羊毛为2.0%,粘胶为1.8~2.0%,棉为0.9%,锦纶为0.25%,而涤纶等吸湿性差的合成纤维,吸湿滞后值基本为0。从实验数据中可知:试样的吸湿滞后值约为18.98%,比粘胶、羊毛等常用纤维的吸湿滞后值都要高出许多,也从侧面表现了纤维试样有很强的吸湿能力。
造成纤维吸湿滞后性的主要成因:本纤维试样属于高吸湿纤维,在浸湿纤维时,由于水分子进入纤维内部,使纤维大幅溶胀,大分子间少数连接点被迫拆开,纤维内无定形区的分子链间的距离增加,同时也加大了纤维的无定形区,使纤维有更大的空间储存游离的水分子。放湿时,水分子离开纤维,由于大分子上已有较多的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相吸引,阻止水分子离去,因而试样的放湿速率非常缓慢;另外水分子离开纤维后,无定形区纤维分子间需要重新形成交联点,但纤维分子间的距离不能完全回复到未吸湿前的情况,仍保持了较大的距离,因此纤维中保留着一部分水分子,有较高的平衡回潮率。因此同一纤维在同样的温湿度条件下,从放湿达到平衡比从吸湿达到平衡具有较高的回潮率。
4 结论
(1)在温度为22℃、相对湿度为64%条件下,该纤维的平均回潮率为31.96%,平均细度为2.19 dtex,纤维的平均拉伸强力为3.36cN。
(2)纤维的吸湿规律:实验前统一称好的1g左右的纤维试样在烘干后,其质量会有所不同,但区别不是很大,质量差异一般在0.15g之内;将纤维放入恒温恒湿实验室中吸湿后,其吸湿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说明该曲线代表这种纤维在吸湿过程中的基本变化规律,即如上所述,在前6小时之内的初级阶段迅速吸湿,之后速率减缓,趋于平衡。
(3)纤维的放湿规律:将实验前统一称好的1g左右的纤维试样浸湿并脱水后,各个试样间的质量差异比较大,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试样的在脱水过程中受力不均匀。从五组数据所得的曲线来看,各试样放湿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即在前30小时的初级阶段内,纤维的放湿速率较快,在30小时之后放湿速率迅速放缓并趋于平衡。
(4)试样属于快吸慢放型纤维。纤维分别达到吸湿平衡及放湿平衡时的回潮率值差18.98%,说明纤维存在吸湿滞后性,也从侧面表现了纤维试样超强的吸湿能力。
参考文献:
[1]万玉芹,吴丽莉,俞建勇.竹纤维吸湿性能研究[J].纺织学报,2004,25(3):14-15.
[2]刁彩虹,肖长发,马艳霞.高吸湿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制备[J].纺织学报,2010,31(09):1.
[3]侯海燕.户外服装新材料:高吸湿纤维[J].中国纤检,2011,03:71.
[4]USP.6330385,Cbales with Water-blocking and flame-retarding fibers,Sheu,J,December11,2001.
[5]李国星,殷保璞.高吸水纤维的研究现状、制备方法与主要用途[J].合成纤维,2009,11:10.
[6]木下直之,李维贤.高吸湿放湿性尼龙Quup的特性与开发[J].国外纺织技术,2001,200(11):12.
[7]张爽.三元共聚高吸水纤维的制备及其保鲜膜的初步研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材料专业,2005.
[8]张幼维,叶林珍,吴承训,赵炯心.硫氰酸钠法高吸湿(水)睛纶纺丝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J].合成纤维,2003,05:21.
[9]TURIEL E,TADEO J L,MARTIN-ESTEBAN A.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ic fibers for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J].Analytical Chemistry,2007,79:3099-3104.
相关信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