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现行标准,针织用纱的常规指标包括强力、条干、纱疵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提出的符合针织产品和针织生产的特定指标,比如纱线外观不匀、动态张力条件下的动态强力或断头次数、纱线对金属的磨损性指标、纱线的飞花损耗等。
因为对于针织物而言,随着针织内衣外衣化、时尚化的必然趋势,消费者对布面条干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从满足终端用户的要求出发,针织纱的外观不匀比质量不匀更为重要。
目前普遍采用的电容条干均匀度和纱线外观不匀相关,但在CV值相差1%范围内和黑板条干相关不尽如意。基于CCD技术的电子黑板排除了人为因素,结果更加稳定可靠,而且对纱线加捻过程中,由于捻度分布不匀造成的纱线直径粗细差异加大也更为敏感。在检测针织常用的色纺纱,尤其是采用原液染色的化纤与棉混纺色纺纱时,由于原料的电介常数差异较大,检测纱条重量不匀和纤维混合不匀综合效果导致电容式条干值往往偏大,不能反映纱线条干的外观真实变化。
其次,针织机上纱线编织成圈时处于高速运动中,由于纱线和成圈机件、织针、沉降片等之间存在包围角,从而导致纱线在弯纱点产生较大的张力,这是导致断头的主要原因。试验表明,纱线在摩擦条件下的动态强力要比静态强力低得多。纱线断头会造成针织疵布和降低生产效率,因而静态的强伸度试验不能客观的作为评价纱线编织性能的指标。最好能用动态恒张力并带有金属摩擦装置、模拟纱线编织状态的仪器,给出纱线在每2万米中的断头次数,这个指标比常规的纱线强力更能直接的反映纱线的可编织性。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