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衡量生条质量的好坏
提出这一问题,是为了准确评价各种分梳元件的作用效果,用系统工程的概念全面把握梳棉工序的各类要素,达到提高产品成纱质量的目的。笔者认为,衡量生条质量必须遵循以下三条标准:
1.1 外观质量
如棉网清晰度、生条结杂粒数等,此类指标各棉纺厂都很重视,能直观反映生条质量状况,且方便快捷,便于日常质量把关与监控,但因大都属目光检测,误差较大,缺乏可比性。笔者曾将同一机台同时取样分别在三个不同的棉纺厂进行生条结杂粒数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因此,可能产生误导,造成质量失控。而且棉纺厂技术人员为了完成上述质量指标,片面追求“紧隔距、强分梳”(如刺辊速度提至1000r.mim-1以上)而忽视纤维的转移与损伤,使得生条内在质量及成纱质量低下。
1.2 内在质量
生条的内在质量主要体现在生条中纤维的分离度、取向度(平行度)、伸直度及短绒含量。其中对纤维的“三度”很多人都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因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及工艺技术措施,使得条子内在质量不理想从而成纱质量不理想。
(1)分离度。即纤维的分离程度,可以用一定长度内单纤维根数与束纤维数之和对纱条中纤维的总根数之比值(百分率)表示。提高分离度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分梳度,但提高分梳度势必引起纤维损伤加据。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是根据纤维的强力、棉卷结构选择合适的刺辊速度,同时加装固定盖板,即控制握持分梳,增强自由分梳达到既保证纤维的分离度又兼顾纤维损伤的目的。我们在加装后固定盖板后将刺辊转速由1070r.min-1降至860r.min-1,生条质量得到了一定提高。
(2)取向度。即纤维和纤维束在条子中的排列方向与条子轴线的平行程度。决定纤维取各度的主要因素是针齿对纤维的握持能力,针齿对纤维握持能力强则取向度好;其次是气流的引导,气流平缓稳定有助于取向度的提高。固定盖板增加了对纤维的握持,针齿的方向及齿隙有助于气流对纤维的引导,从而提高了纤维的取向度,同时锡林、盖板、道夫的针布状态、三角区的吸风量大小、及前后罩板、大小漏底的隔距设置均对纤维的取向度有显著影响。
(3)伸直度。即纤维的伸直程度,即纤维在条子轴向的实际投影长度与原始长度之比。决定纤维伸直度的主要因素一是针齿对纤维的分梳握持能力;二是纤维从一个回转件(如刺辊)转移到另一个回转件(如锡林)的转移比大小。加装固定盖板后,给刺辊降速创造了条件,使得锡林与刺辊的转移比增大,提高了纤维的伸直度。
实际上“三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交互作用。我们在安装固定盖板进行工艺试验时发现棉网张力明显减少,尤其是纯涤机台,下压辊牙由原来21齿调至20齿(增加张力牵伸5%)后张力正常,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纤维的取向度、伸直度得到了明显改善。
1.3 关联质量指标
即因生条质量发生变化而引起相关工序与成纱质量发生显著变化的质量指标。经试验证明,与生条质量有显著相关的关联质量指标主要有:预并或头并条子的结杂粒数,精梳落率及落棉含短绒率,管纱千米粗节、千米棉结及黑板棉结。
综上所述,衡量生条质量必须综合分析、全面比较、采取相应措施,才能达到提高成纱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