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纱工序影响毛羽的因素很多,如:纺纱工艺如细纱锭速的大小、浮游区隔距的大小、纱线捻度、后区牵伸倍数大小、及车间温湿度等对毛羽有一定的影响;
纺纱如器材胶辊、胶圈、钢领、钢丝圈等的使用及维护;机械状态:设备单锭异常如歪锭、锭管跳动、锭子抖动、钢领跑道衰退、钢领起伏、钢丝圈磨损严重、上销上移或下滑、胶辊中凹、前胶辊位置不一致、粗纱纱条发毛、粗纱纱尾捻度弱、纺纱通道不光洁等,会造成毛羽异常;人为操作不当如挂钢丝圈不当、钢丝圈变形、漏换钢丝圈、用错钢丝圈、锭子缠回丝、跳管;坏纱管上机造成纱管抖动、跳动,不按要求掐粗纱纱尾,管底成形位置不一致,隔纱板位置放置不当;粗纱绕扣和细纱接头不执行操作法、锭带扭曲等都会造成单锭毛羽异常的原因。
主要技术措施:
(1)加捻三角区是纱线毛羽产生最多的地方,为有效控制加捻三角区毛羽的产生,细纱前胶辊位置适当前移,减小了纤维在前罗拉上的包围弧,减小假捻三角区,有利于捻度的传递,有利于减少成纱毛羽。胶辊前移与缩短浮游区长度有矛盾,前移过大,会影响牵伸效果,也会影响前罗拉加压的有效压力,故一般前移量应控制在2mm~3mm为宜。
(2)控制细纱机锭速,减少毛羽。因为锭速增加,纱线与钢丝圈及导纱钩接触压力增加,摩擦力增加,并且钢丝圈速度也增加,使钢丝圈运行不平稳,同时纱线离心力增加,使纤维容易从纱体中甩出,形成毛羽。
(3)适当增加捻系数,以增加纤维的约束力,使纤维头端不易从纱线中滑出。细纱捻系数过小,纱线在生产中易产生毛羽;增加细纱捻度,可降低成纱毛羽,但高捻度会影响细纱机的产量,在实际生产中,两者应相互协调。
(4)细纱后牵伸。适当提高粗纱捻系数,减少后区牵伸倍数,放大后区罗拉中心距,可加强对牵伸区纤维的聚合作用,降低后牵伸区纤维的扩散程度并可提高进入前牵伸区的须条紧密度,有利于减少细纱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