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纺织技术中心 >

生产轻薄型毛织物采用的方法

来源:中国印花网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5日

【中国印花网】轻薄型的毛织物用料省,加工精细,技术含量高,档次和卖价也高,是名副其实的高附加值产品,在目前的纺织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

目前,开发轻薄、超轻薄及高支精纺面料,除了采用传统的股线结构外,更多的采用单经单纬、索罗纺、赛络纺高支精纺织物,以及细旦化纤、可溶性原料与羊毛混 纺等。可以把毛纺行业中,生产轻薄型毛织物采用的方法归纳为3种:高级细支毛,单经单纬织造,以及利用水溶性纤维伴纺。这3种方法在成本,设备,性能以及工艺设置上都有不同的特定要求。本文分别介绍这3种方法的特点,生产可行性,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及发展方向。

1轻薄型毛织物生产方法

1.1高级细支羊毛

羊毛的可纺支数主要取决于羊毛纤维的细度。因此,开发细支和超细支羊毛是满足面料轻薄型的基础,可以经过一些物理化学处理,生产高级细支毛。但总体来说, 羊毛细化步骤缓慢,且只是增加了18—20Izm羊毛的产量。目前羊毛细化主要的研究重点有3方面:一是羊种的培育与改良;二是羊毛纤维的表面变性处理; 三是羊毛纤维的拉细技术。

1.1.1羊种的培育与改良羊毛越细,纱的可纺支数越高,同支纱的横截面内包含的纤维根数越多,其强力和结构的均匀性就高,可加工性就好。细羊毛更有利于 纺出薄、轻、软的高档毛纺织物"1。因此细度是羊毛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它决定其纺纱性能和织物特性。为了实现“让羊毛面料成为四季皆宜的服装”的梦想,羊 毛主产国澳大利亚一直致力于研究羊种的遗传培育与改良,生产高级细支毛。并且澳大利亚在羊种的培育与改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自1990年起,政府远 见卓识地提出了收缩羊头数、改变羊群结构的决策,逐步收缩粗、中和一般细毛羊的头数,以此提高更细的毛用绵羊数量。在21世纪初,对细羊毛的相关术语提出 了自己的理论。例如,将原来的“细绒毛”和“细绵羊毛”、“细毛”改称为“中细毛”,而将平均直径19.5“m及以下的绵羊毛称为“超细绵羊毛”。中国细毛绵羊培育发展历史悠久,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不仅显著提高和稳定了新疆细毛羊品质,而且育成了中国美利奴羊并得到了世界养羊业的认可。

1.1.2羊毛纤维表面变性处理

表面变性羊毛即丝光羊毛或 防缩羊毛。对羊毛进行变性处理,能使羊毛纤维直径变细0.5一l0,m,手感柔软、细腻,吸湿性等均有提高,同时还能使光泽变亮,纤维强度提高。目前表面 变性处理主要是羊毛的减量加工,即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作用,破坏角朊中的二硫键,使羊毛表面得以刻蚀,从而达到改善羊毛的表面加工性能及服用性能 的目的。由于纤维表面剥蚀,纤维变细。用化学方法处理工艺可控性好,处理均匀,质量稳定,但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酶处理环保无污染,从长远来看是一种 较理想的减量加工方法,但酶处理工艺可控性较差,一般需要经过预处理。北野道雄的研究认为"“o,经酶处理后,织物除身骨差一些外,其手感的滑爽性、白 度、柔软性和丰满性均有较大的提高。
 

1.1.3羊毛拉细技术

羊毛可纺线密度取决于羊毛细度,纺低线密度或 超低线密度毛纱需要的细于18p.m的羊毛仅澳大利亚能供应,但产量极少。可以通过拉细处理的方法,使羊毛长度伸长、细度变细。细度21p.m羊毛经拉细 处理可细化至17斗m左右,19txm羊毛可拉细至16fl,m左右。羊毛拉细技术是将羊毛纤维在高温蒸汽湿透条件下沿着轴向平行排列的毛条进行拉伸、拉 细,改变羊毛纤维的超分子结构(加湿受到水或水溶液中氢键断裂剂、交联断裂剂或疏水松弛剂的影响),使其有序区改变,原纤结晶结构转变成平行曲折链的整齐 结晶结构,无规线团结构的无定形区大分子转变成平行曲折链的基本平行结构,并借分子间范德华力、氢键、盐式键等横向结合定形。处理之后的羊毛伸直细长无卷 曲,改变了羊毛纤维卷曲弹性和低模量特征。并且直径变细使其可纺线密度变小,适于生产更轻薄型面料。图1为经拉细处理后的羊毛横截面。

1.2单经单纬纱线织造

传统方法采用股线织造的毛织物过于厚重,用单经单纬纱线织造可以实现轻薄型生产的目的。但单经单纬毛织物在织造过程中强力较低,易造成织造断头,增加织造困难,需要经过浆纱工序,提高毛纱可织性,解决高支毛纱捻度较小、单强较低及毛羽多的问题。

基于棉纤维与毛纤维基本性能的差异性,毛纱上浆和棉纱的传统高温上浆方式有显著的不同。高温条件下,棉的湿强降低较少,而毛的湿强有很大降低,强力损伤严 重,更重要的是毛纤维在95℃的高温条件下会伸长产生绕断头。并且采用棉纺的纱片浸渍上浆将会形成较多的剩余纱,造成浪费。对羊毛而言,较为经济实用的上 浆方式是利用分条整经机的上浆装置进行倒轴上浆。这种方法上浆效率高,但对浆料要求较高。如采用专门的羊毛冷浆料上浆技术,可大大改善各种不同类型纱线织 造的效率,消除开发新型轻薄面料所选择纱线结构对织造效率的影响,可以避免以上各种现象发生。

羊毛冷上浆是指浆液在低温或常温条件下进行上浆,浆液温度一般不高于50℃,是一种在经纱表面进行的上浆方式。上浆时,在分条整经机的筒子架与卷绕滚筒之间,安装一套 由浆槽、浸浆辊、压浆辊等组成的“上浆装置”。浆液贮存在浆槽内,毛纱在回转的浸浆辊上经过时,以施浆的方式给毛纱上浆。羊毛冷上浆的关键就是必须要有一 种具有高黏性的低熔点浆料,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水分散性,能够在低温或常温条件下良好黏附和浸透毛纱,烘燥后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柔韧性,并且在湿热条件下 不会再黏。

1.3采用水溶性纤维伴纺

毛织物轻薄型生产的迫切性需要广泛运用水溶性纤维伴纺的工艺。这种方法,不要求使用高品质羊毛,只是在纺纱过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溶性纤维,可以增加纱线 横截面的纤维根数,同时还能提高纱线的可纺性。织造完成后,采用一定的工艺在后整理中将水溶性纤维溶解,得到轻薄、蓬松的毛织物,实现轻薄型。一般伴纺羊 毛的水溶性纤维需制成毛条以便与羊毛条进行混纺。水溶温度一般控制为80—90℃,温度过高易损伤羊毛。
 

目前市场上使用最广泛的水溶性纤维维纶,是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PVF)的商品名,是以聚乙烯醇(PVA)为原料纺制而成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具有类似 棉花的优良特性,又被称为“合成棉花”。水溶性维纶不仅具有理想的水溶温度和强度、伸长度,良好的耐酸、耐碱、耐干热性能,而且溶于水后无味、无毒,在较 短的时间内能生物降解,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属绿色环保产品。水溶性维纶大分子链上有许多羟基,通过降低PVA相对分子质量和增加分子间距离,使水分子容易 渗透到大分子侧基中,因此具有水溶性,并且在一定温度的水中伴纺纤维能全部溶解。

2 3种方法应用现状

[1][2]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