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怎么理解“紧隔距、强分梳”?
谈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工厂的技术人员在设计工艺时,对罩板的作用不是很清楚,片面地认为“紧隔距才是强分梳”,因此,把罩板的隔距设计很紧,造成气流紊乱不通畅,棉网质量差。“紧隔距,强分梳”中这里的隔距主要是指梳理部分的隔距。梳理部分的隔距做得准,做得紧,纤维的梳理才充分,单纤维化程度才高,为后面的加工创造良好条件。实施“紧隔距,强分梳”的工艺思想,有两个重要前提:一个是原料的性能,另一个是自身的设备状态。有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纤维疲劳和纤维损伤。在实施方法上一般掌握的原则是:握持梳理部分偏松【如刺辊和给棉板】,自由梳理部分偏紧【如锡林和盖板】。
问题二:如何准确的做好隔距?
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这句话对梳棉工人来说,正是恰当不过的。一名梳棉工人技术程度如何,只需通过洗一台车就能基本判断出他的技术熟练程度及水平。
一名在梳棉工作四十多年的老师傅曾对他的徒弟说:你隔距做得好不好,我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此话虽有些夸张,但实际是有道理的。
1、如果你的设备状态很好,针布平整度很高,做隔距时隔距片和针布之间拖动的那种“沙沙”声音是那么的均匀与和谐,反之,那种嗑嗑碰碰不均匀的“沙沙”声,也是你设备状态不好,隔距不到位的一种体现。如果你用心,你也会听出来的。
2、做隔距的那种手感,有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但我还是想尽量用语言把它说清楚:用“抽刀断水”来形容有点近似,有点近似用刀在水中划动的那种感觉,不过还是不贴切。应该像是隔距片在两块海绵之间拖动的那种滑糯感吧。真正的感觉各位自己体验吧。
3、对每一处的工艺隔距都有一个公差限度,做隔距时应结合公差限度处理,比如说,锡林和道夫的隔距是5”‰,公差限度是+2”‰—0”,就是工人俗语中说的加2减0,锡林和刺辊的隔距是7”‰,公差限度是+3”‰—1”‰,就是工人常说的加3减1。
4、要加强对隔距片的维护与更换,很多厂的工人拿出来的隔距片七拱八翘,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把隔距做准的。难道他们真的达到了“隔山打牛”、“落叶伤人”的武功境界。
5.做好隔距的前提最重要的还是机械状态。辊筒的裸磨,动平衡的精度,针布的平整度和包卷针布的水平以及罩板,漏底的质量,这些是基础中的基础,绝对不能忽视。工艺不是万能的,但设备状态不好是万万不能的。
问题三:怎样直观判断生条的“生”(梳理不足)与“熟”(梳理过度)?
虽然现在的检验手段越来越齐全,但我们每天在车间巡回时,通过手感目测定来判断生条的“生”与“熟”对我们控制质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就象棉花检验一样,虽然检验仪器越来越先进,但手感目测检验依然是最方便快捷的办法一样。生条过熟易使后工序加工时纤维抱合力差,短绒多,飞花大,纤维缺乏弹性,强力变低,其产生的原因一是分梳过度(如梳理隔距过紧,梳理速度过高,道夫转移率过低,梳棉机台时产量过低,包含生条定量过轻,出条速度偏低);二是原料性能较差(主要是纤维成熟差,强力低,短绒高)。归根到底,“生”与“熟”其形成的原因是梳理度与原料性能不相适应而造成的。生条过生,纤维分离度不好,不利于后工序牵伸,对成纱条干,常发性,偶发性纱疵均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掌握好这个度,既不容易,但又非常必要,需要我们技术人员在实践中摸索掌握,总起来说,配棉好,上述影响较小,配棉较差,上述把握尤其重要。从我在很多厂看到的情况,分梳过度占的比例要大一些,这同我们以往“紧隔距、强分梳”的工艺理念的惯性有很大关系。分梳过度,从棉网上看,棉网缺乏张力和弹性,特别是边缘有一碰就破的感觉。从条子看,条子缺乏抱合力和弹性,用手拉条子时能感觉出抱合力的强弱,用近似于棉花手扯长度时的方法拉纤维时,须条感觉很疲,缺少张力反弹,就象手扯原棉时感觉成熟不好的原棉一样。从梳棉机龙头喇叭口处观察,短绒集聚较快【您可以定量去判断,比如说一个小时龙头积花是多少毫克,是否处于正常,试验方法完全可以自定,只要便于质量控制就是好方法】。从上述三个方面基本可以确定是否分梳过度。分梳不足,可以用近似于棉花手扯长度时的方法,拉纤维时从拉出纤维板的丝束状,判定纤维的分离程度如何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