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二并牵伸工艺应符合后弯钩伸直的理论
3.1二并的并合数和总牵伸倍数宜大不宜小鉴于前述后弯钩伸直理论:牵伸倍数越大,伸直效果越好。故并合数宜大不宜小。只有并合数多,或者采用较重定量喂入,牵伸倍数才有可能增大。一般并合数均为8根,可使总牵伸倍数控制在8~9倍。以利于后弯钩的伸直。
3.2二并的后区牵伸倍数宜小不宜大,前区牵伸倍数宜大不宜小每经一次牵伸,就产生一个牵伸波叠加到纱条上,此牵伸波在后续牵伸中,波幅减小,波长拉长。为减少牵伸波叠加,后区牵伸倍数应小。另外,鉴于前述,牵伸倍数越大,后弯钩伸直效果越好,为使前区牵伸倍数尽可能大,后区的牵伸倍数就应减小。一般后区牵伸倍数在1.15~1.2间,以便集中前区一次牵伸。
3.3二并前后区应重加压紧隔距强控制
为防止纤维提前变速,产生移距偏差,影响条干,前后区握持距在不出硬头的前提下,应偏紧撑握。一般3上3下压力棒牵伸,纺细绒棉时,前区握持距为纤维品质长度Lp+(8~10)mm,一般在(41~48㎜)间,后区握持距为品质长度Lp+(10~15)mm,常在44~53㎜间。纤维长、喂入定量重、纺化纤时,此握持距适当放大;纤维短、喂入定量轻,纺棉,此握持距应小。二并牵伸工艺对结果伸直度系数的影响,如表4所示【2】,纺纱条件同表2。
<<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