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纺织技术中心 >

纺纱集束理论的研究与探讨

来源:中国纺机网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5日

假说一:提高细纱的后牵伸倍数(如后区采用双短皮圈或附加牵伸元件),这样将成倍减小前区牵伸倍数。前区牵伸倍数减小,将有利于纤维的整理和集束,从而达到改善毛羽的效果。同时该种形式有助于细纱大牵伸倍数的合理实现,结构简单易行,应当成为我国国产细纱机研发的方向。

假说二:直接将细纱的后区变为主牵伸区,前区为整理区。该种方案实现的关键是要考虑纤维在前区整理区的截面根数问题(根数少较难控制),亦即前区整理区必须具备一定的牵伸倍数,必须设置新的牵伸控制元件(用皮圈牵伸不适宜,因中皮圈的回转速度将增加很多)。

假说三:将三罗拉皮圈牵伸形式改为四罗拉皮圈牵伸形式,即增加一个集束整理区,同时设计新型集棉装置,以改善毛羽(相关内容参见作者在“2007中国纱线质量暨新产品开发技术论坛文集”中论文)。
 

<<上一页[1][2][3]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