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纺织技术中心 >

纺纱集束理论的研究与探讨

来源:中国纺机网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5日

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在对纺纱理论的研究上,侧重于牵伸、梳理、加捻、并合等方面的研究,使得纺织厂在上述方面的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从质量上来看,目前有一定基础水平的纺织厂,对条干、棉结控制得较好。而对纱疵、毛羽等方面的问题,很多厂都显得力不从心,水平不高。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表明,纤维在纺纱过程中的集束对成纱质量(特别是纱疵、毛羽)有着明显的影响。纵观我国所有的纺纱教科书和纺织论文,笔者发现,对纺纱集束理论的研究与探讨甚少。为此,推出此文章的目的,在于呼吁从事纺纱研究的同志,关注纺纱集束理论的研究与探讨,从而达到提高我国纺纱设备水平和纱线质量的目的。

1纤维集束过程的分析:

1.1 纤维形态的集束是纤维在纺纱过程中被牵伸抽长拉细纺制到规定的号数必然出现和经历的一个过程。集束的过程实质上是棉网或须条在牵伸和集束装置的作用下由宽变窄向内集聚以达到需要的卷装或纱线的过程。

1.2 纤维集束过程的分析:从罗拉钳口线1同时输出的纤维到达集束后的钳口线2将是不同时的(将钳口1下的纤维染色做出记号,其集束后记号点将发生移距变化),因此纤维在集束的过程中将产生内部的牵伸变化,我们将这种牵伸称为集束牵伸。这种牵伸对半制品的定量不会造成影响(因在内部产生集束牵伸的同时,同时产生凝聚,二者是相互平衡的),但其内部结构将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分析。设集束后须条的出条速度为V,中心纤维4与出条速度是等速的,而偏离中心任何一点的纤维(为方便起见,取边缘处纤维c研究)由输出罗拉传递给它的出条速度V将分解为水平方向的V1和竖直方向的V2, V1=V·sina, V1在集束区使得两边纤维向中心集聚,起到集束的作用,V2=V ·cosa ,V2 <V,从而使得在集束的过程中纤维之间产生牵伸,其牵伸倍数E集=V/ V2=1/cosa.从上式可以看出,集束区内横向各点处的纤维通过集束过程后均要产生不同程度的牵伸,这种纤维内部的牵伸变化将影响其内部结构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考虑到纤维集束后的实际宽度b,纤维束宽度由α经集束后集束到宽度b,在这里,我们将α/b定义为集束比。α值增大,a将增大,从而造成E集增大。而b值的增减则刚好同α值增减相反。

1.3结论:

1.3.1纤维在集束过程中,其纤维内部之间必将产生集束牵伸,其牵伸倍数E集=1/cosa;

1.3.2集束比越大,E集越大,其集束对纤维内部结构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增大,这种影响将直接造成纱疵增加,毛羽增加,条干恶化;

1.3.3改善集束条件的要求:一是控制网幅α使集束比尽可能小,从而减小E集;二是控制集束三角区的形态,力求稳定对称;三是合理安排和分配集束区工艺,以达到减少纱疵、毛羽,改善条干的目的。
2纺纱过程中各工序集束工艺和设备改进之研究:

在纺纱过程中,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各工序都 将产生集束作用,尤其是并、粗、细三工序集束过程对纺纱质量的影响甚大,因此我们将重点研究上述三工序。

2.1 并条工序:

2.1.1并条工序由于出条速度高,纤维为网状结构,抱合力差,对气流和温湿度影响反映很敏感。因此,并条工序是极易产生纱疵的工序,高速状况下的纱疵多也是制约并条机纺纱速度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并条工序的集束研究应以减少纱疵为重点。

2.1.2 根据纤维集束理论,并条机进行机械和工艺调整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2.1并合数以6根为宜,这样网幅较窄,有利于集束。我们在T/CJ65/35 13tex品种上试验,末并并合数由8根改为6根,偶发性纱疵10万米可减少2~3个;

2.1.2.2以集束喇叭口为中心,从机后开始条子排列必须对称并逐渐收缩,使得从前罗拉输出的棉网经集束后形成均匀对称,网幅较小的三角形;

2.1.2.3网幅的调整遵循在牵伸区内纤维紧密相连又不相互重叠的原则,调整合适。

2.1.3建议主机厂对设备进行以下改进,以利于稳定质量,适应高速:

[1][2][3]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