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针织纱工艺与机织纱工艺的界限问题
根据织造特点和织物外观显现性差异,对针织用纱和机织用纱有不同纱线质量要求,我国纺织界多年来提出不同纱牵伸的工艺配置要求。
针织物由于多路进线,每根纱线单独成圈相互交织,其组织松驰,纱与纱之间空隙多,单纱内不匀易反映,邻纱间外不匀也影响外观,特别是原纱细节要求更高,以防止织物产生阴影细节。而机织物对长粗节疵点要求较高,特别是布面疵点评分中粗经粗纬疵点,往往造成不可修织的织物降等。针织纱工艺强调粗纱捻系数要大,防止粗纱退绕意外牵伸产生细节,作为增强纱条牵伸区内的紧密度,使较多捻回粗纱进入牵伸区,后区配以较小牵伸倍数,以集中前区牵伸,减少细节产生,为有效握持,降低牵伸力,后区一般配以较大中心距,国内棉纺界总结出的“两大两小”针织纱工艺,就是指大的粗纱捻系数、细纱后区中心距,小的细纱后区牵伸和粗纱牵伸倍数。
机织纱工艺以后区适中中心距和较大后区牵伸倍数,以可靠的握持防止长粗疵点的产生,特别是当温湿度、原料、粗纱半制品内在结构、操作等因素发生变化时,确保牵伸力的稳定,而对细节、条干要求相比针织用纱略低。
近年来,随着织物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原纱要求也不断提升,特别是无梭织机织造生产的服装面料、色织面料等,因此,所谓以布面显现粗节疵点与细节疵点而区分的针织纱工艺和机织纱工艺的界限在缩小,机织纱工艺在强调稳定纱疵的前提下也要求较好的条干细节等特性指标。因此,稳定可靠的针织纱工艺用于高档机织要求将成为一种方向。
2 牵伸工艺的可靠性问题
在牵伸工艺的配置上,握持力和牵伸力是一对矛盾,必须确保适应,而在成纱质量上,则体现为条干与纱疵的矛盾。当采用较小浮游区、集中牵伸、较大粗纱捻系数等工艺配置时,对成纱条干的改善有益,但同时都增加了牵伸过程的牵伸力,容易引发纱疵的波动,甚至突发。特别是当握持力与牵伸力不相适应、握持力波动、其它条件导致牵伸力波动等情况发生时,更易发生纱疵波动,因此,牵伸工艺应确保握持力和牵伸力的适应,在可靠的前提下确保先进,避免 “临界”工艺。
牵伸过程中工艺配置的可靠性原则就是要以确保纱疵稳定为前提的条件下,兼顾条干质量的改善,而不应片面追求条干质量的改进,即当纺纱环境、半制品条件发生变化时,即牵伸力发生变化时,应确保牵伸系统中握持力的稳定,以避免偶发性纱疵和突发性纱疵的波动和产生。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