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纺织技术中心 >

细纱锭子的发展趋势(转)

来源:中国纺机网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4日

1国际现状

 随着细络联全自动化落纱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锭子向着高速、小卷装方向发展成为可能,最高纺纱锭速达到30 kr/min以上;与传统锭子相比,高速锭子主要具有如下结构特点。

1.1改进杆盘结合件

锭杆盘结合件淘汰了光锭杆结构型式,转而采用铝套管结构型式。相比之下,光杆锭子因为锭杆细长、刚性较差,在运转中容易产生变形,再加上配用的筒管较厚实,与锭杆的配合面又较小,锭杆与简管的弯曲挠度较大,且随锭速的提高而增大;因此,在运转中产生动不平衡的机会较大,不利于锭子的稳定运转。而铝杆锭子的铝套管部分比锭杆加粗约两倍,刚性大大提高,加上与铝套管配合的筒管壁较薄、较均匀,筒管与铝套管之间的间隙很小、配合段较长,故能得到较紧密的配合,使得铝套管与筒管的抗弯强度得到整体提高;因此,运转中带来的动不平衡较小,更能适应高速运转的要求。新型铝套管锭子改进了各零件压配方式,即将锭杆与铝套管压配后,再将锭盘压在铝套管外圆上,以进一步提高锭杆盘的刚性及铝套管一筒管整体的抗弯强度,缩小运转过程中的动不平衡量,适应高速运转时低振动的要求。另外,铝套管锭子还可以满足集体自动落纱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细纱机的自动化程度。

1.2进一步缩小锭盘带轮直径随着上轴承孔径由7.8 mm缩小至6.8 mm甚至5.8 mm,锭盘带轮直径也随着由最小20.5 mm缩小至19 mm甚至17 mm,达到既提高锭子转速,又不增加主机能耗的目的。与此同时,为了在锭杆直径减小时不降低其刚性,将锭子上、下支承距离由120 mm缩小至100 mm。

1.3  改进下支承的结构型式

传统环锭锭子下支承大多采用锥形凹窝锭底,这种结构的锭子,由于杆盘和管纱总是存在质量不平衡的影响,在转速提高到一定程度时,锭尖会沿着锭底90°锥面往上爬,从而造成锭子杆盘的轴向窜动以及锭杆顶端振程的加剧。为此,目前普遍将高速锭子的下支承设计成径向支承和轴向支承分离的分体式锭底结构,在润滑油流体动压的有效作用下,径向滑动轴承与锭杆之间形成稳定的油膜,锭杆上极其轻微的抖动也能直接、及时地传递到阻尼器上,从而使阻尼器产生的多层油膜阻尼能够更好地发挥吸振作用;锭尖由R 0.75 mm小球面改为R 30 mm大球面,大大增强锭子轴向承载能力;锭杆下支承档直径由4.5 mm缩小至3 mm,以降低锭子能耗。

[1][2]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