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降低锡林上的纤维密度。
2、提高针布的锋利度。
3、采用合理的刺辊速度。
4、降低道夫速度。
5、降低梳棉机产量。
6、针布之间采取较紧的隔距。
7、增加梳理面积或提高梳棉机参与分梳的针齿数目。
8、提高锡林速度。
1、降低锡林上的纤维密度。
锡林上纤维密度越低,纤维与针齿接触的机会越多,受到的梳理机会越多:
(1)伸出棉结外的纤维头尾端被针齿抓取,从而使纤维从棉结中抽出而分解开纤维的可能性越大。
(2)针齿刺入棉结内部的机会越大,棉结在相对运动的两个针齿的作用,被分解开的可能性越大。
2、针布之间采取较紧的隔距。
当针布之间隔距较小时,
(1)纤维的梳理长度增加,有利于针齿抓取纤维,使纤维从棉结中抽出而分解开松棉结。
(2)增强梳理力。梳理力的提高,有利于分解棉结。
(3)提高了针齿刺入棉结内的深度,有利于分解棉结。
3、提高针布的锋利度。
提高针布的锋利度可以增强针齿对纤维的穿刺和握持能力,从而提高梳理力,有利于分解棉结。
提高针布的锋利度,可以减少对纤维的搓擦,减少松棉结被搓擦成紧棉结、单纤维被纠结成棉结的机会。
4、采用合理的刺辊速度。
刺辊速度过高,会降低锡刺比,影响纤维的顺利转移,造成刺辊返花,纤维揉搓成结,不利于降低棉结。
刺辊速度过低,刺辊上的棉束数量增多,棉束体积增大,转移给锡林时不利于纤维在锡林上的均匀分布,不利于梳开棉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