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Oeko-TexStandardi00等标准中,4一氨基偶氮苯属于禁用芳香胺中的MAK(III)A2组中的一种。国外大部分现行相关标准法规都将4一氨基偶氨苯列入禁用芳香胺行列,如德国《食品及日用消费品法》$~lOeko—TexStandard100《生态纺织品标准100)>的最新版本。而在国内,GB18401-2003《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9601—2004染料产品中23种有害芳香胺的限量及测定》和GB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这三个分别涉及纺织品、染料、皮革制品的标准都没有将其列入。在GB/T17592—2006虽然已将其列入禁用芳香胺表中,但该标准明确指出目前尚无合适方法,欧盟EN14362—1:2003也指明,4一氨基偶氮苯在该标准规定方法条件下进行检测时会分解得到苯胺与对氨基苯。
针对4一氨基偶氮苯特殊的分子结构以及常规的检验方法无法对其进行检测,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3月l9日发布,并于20l0年2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GB/T23344—2009《纺织品4一氨基偶氮苯的测定》,规定样品在碱性介质中以温和的还原条件下提取4一氨基偶氮苯,解决了国标中测定4一氨基偶氮苯的空白。
6B/Tl7592—2006~HGB/T23344—2009两个标准共同组成了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系列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
3试样预处理
试样的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取样、(抽提)润湿、还原裂解、萃取、浓缩、定容。结合平时对纺织品偶氮检测积累的经验与体会,讨论以下几点:
(1)对于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纺织品偶氮检测取样是关键,当取样方法不同时,有可能导致试验结果的不同。对于单一颜色的产品、均匀混色或类似效果的产品,试验的取样无特别要求,对于由纤维或颜色不同的多组件组成的纺织产品,则单独对每个组件分别检测。在前处理方法中,国标将试样主要分为涤纶织物和非涤纶织物,由于涤纶织物绝大多数是分散染料经过高温高压染色的,采用氯苯或二甲苯回流的方式对织物先提取染料的预处理方法,再用常规的前处理方法达到检测的目的。而欧盟标准分为化纤类织物和非化纤类织物,但对涤棉混纺织物的前处理没明确规定。通过经验对涤棉混纺织物的检测,同时采用两种方法分别检测较好,既用涤纶的前处理方法进行检测,也用非涤纶的前处理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参考两种不同前处理方法所得的结果,这样可以很好地控制织物因染色牢度的不同而造成检测差异,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2)保险粉还原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偶氮染料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由于保险粉溶液放置不到5min就出现了明显的损失隋,在实际操作中可直接加入定量的保险粉固体到70℃的反应器中,这样减少了加入还原剂这步前后试样因时问的差异造成结果偏差,而且该操作方便、快捷。
(3)在加标回收实验中,回收率普遍不高,当加入少量苯胺后发现,回收率可提高5% ~10%,可能是有效降低反应器中织物对加标物质的吸附,或苯胺的加入对加标物质起到了“保护”,减小了环境对其影响。
(4)在日常检测中,对同一批样品如果我们同时采用GB/T17592—2006(或者EN14362:2003)和GB/T23344—2009两种方法进行判定,这样大大加大了工作量。欧盟EN14362—1:2003中指明,4一氨基偶氮苯在该标准规定的方法条件下进行检测时会分解得到苯胺与对氨基苯,当使用EN14362—1等方法的还原条件测试时,我们可在芳香胺混标中加入定量的苯胺,将苯胺标量编辑到计算方法中,根据所测苯胺的数据来对4一氨基偶氮苯进行定性、定量的初判,曹锡忠指出所测苯胺的浓度为大于9.84mg/L时,需再采用4一氨基偶氮苯的专门方法检测确定其的含量。采用这样的方式可大大降低偶氮染料的检测工作量,以及保证了减少了4一氨基偶氮苯的漏判。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