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织物的基础数据
表l列出了7种织物的基础数据。可以看出这7种织物的厚度与密度均相差不大,可以认为织物的厚度与密度对比较的结果产生的误差很小,因此在分析比较时,可以忽略不计。
2 . 1 . 2 织物的平衡含水率
表2列出所测织物在不 同条件下的干基 含水率。从实验数据可知,无论哪种织 物均是随湿度的增大,其吸湿性增大,干基含水率也变大。
2.1.3密度对吸湿性的影响
图l为在20℃,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缎纹组织的吸湿曲线。可以看出,同种材料、相同织法的织物在纬密不同时,其吸湿性能随密度的变化呈现一定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织物的吸湿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变大,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吸湿性能反而下降。图中的转折点在纬密220根/10cm左右。由织物的吸湿机制可知,织物疏松时,吸湿主要反映的是材料本身的吸湿性,类似纱线的吸湿;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织物表面就会产生凝聚现象,主要原因是排列紧密的纱线出现了毛细管现象,湿汽会凝聚,反映出的宏观现象就是织物的吸湿性能提高,但当织物过于紧密时,凝聚现象就会降低,吸湿性能就会减弱。
2.2模型概述
1938年,Brunauer、Emmett、Teller等人将单分子层吸附的Langmuir理论加以扩展,提出了多分子层吸附理论,它包括单分子层和多分子层吸附。
多分子层吸附理论的基本假设为:1)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即吸附活性点分布均匀,吸附能力相同;2)被吸分子之间无作用力,吸附可以是多分子层的,但第1层的吸附与以后各层的吸附有本质的不同,第1层的吸附热也与以后各层的吸附热不同,即第2层以后的各层吸附热接近于气体分子的凝聚热;3)每层的吸附与脱附处于动态平衡。
根据多分子吸附理论,可使用下面的模型对织物吸湿平衡时的吸湿量进行描述:
2.3模型参数估算
使用鲍威尔算法,对模型的3个参数进行估算。使用C++代码编写程序,对实验所用织物进行多分子层吸附模型的非线性回归,估值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R2为将估算的参数代入模型(1)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