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鉴BET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建立了织物吸湿多分子层模型。采用c++编程.使用鲍威尔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得出模型中各个参数值,如水分在织物上的吸附层数、材料的吸湿性能,以及材料吸湿后的干基含水率。通过实验,测出不同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的干基含水率。比较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距,发现该模型能较好的与实验数据相吻合。最后比较分析了不同组织结构织物之间吸湿性能的差异。
吸湿能力对热湿传输过程有重要影响,因此对织物热湿传输模型的研究也都围绕织物的吸湿特性展开。Henry提出一个描述织物中热湿传输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假定纤维中的吸湿量线性依赖于温度和空气的湿度,并且纤维与邻近空气达到平衡是瞬问的,得到了一个解析解。。但该假设离实际的纤维吸附过程太远,限制了它的应用。为了改进上述模型,Nordon和David提出了纤维中湿含量与周围相对湿度的实验表达式,并结几个被Henry忽视的因素给出了方程的数值解,但这些表达式忽略了纤维的吸附动力学原理。Li和Holcombe发展了一个新的吸附率方程,该方程考虑到羊毛纤维的两阶段吸附特性并且结合了更实际的边界条件来模拟羊毛织物的吸附行为。Li和Luo改进了纤维中湿吸附过程的数学模拟方法,羊毛纤维的两阶段吸附过程通过1个统一的扩散方程和2套变化的扩散系数来模拟。本文借用BET方程的思想建立了多分子层的织物吸湿平衡模型,并比较了不同结构的织物之间吸湿性能的差异。
1实验部分
1.1材料与仪器
含涤纶65%、棉35%的13tex双股涤棉混纺纱线,保定依棉集团生产。
涤棉混纺纱线采用梭织法,织成结构缎纹和斜纹织物。缎1:400根/10cm×l80根/10cm:缎2:400根/10cm×220根/10cm:缎3:400根/10cm×260根/l0cm;缎4:400根/10cm×300根/10cm的5枚2飞缎纹织物;缎6:400根/10cm×220根/10cm的5枚3飞缎纹织物。斜2:400根/10cm×220根/l0cm的2上l下右斜纹织物,斜6:400根/10cm×220根/l0cm的3上l下右斜纹织物。
Adventeue啪AR2140电子分析天平;YG601型电脑式织物透湿仪,宁波纺织仪器厂生产。
1.2吸湿实验
按照GB/T9995--1997的《纺织材料含水率和回潮率的测定一烘箱干燥法》,在恒温恒湿箱内进行涤棉织物的吸湿平衡实验,温度设定为20℃,相对湿度依次为20%、25%、35%、45%、50%、60%、70%、75%、85%。
2结果与讨论
2.1测试结果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