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耐磨性:是指织物抵抗磨损的程度,磨损是织物损坏的一个主要方面,它直接影响织物的耐用性。
8.外观缝制要求:包括测量规格、表面疵点、缝制、整烫、线头、污溃和色差等,以计缺陷的方法来考核外观。特别是婴幼儿作为弱势群体.一向是我们重点保护的对象.婴幼儿用纺织品是一直接接触孩子的生活用品.它的安全性、舒适性,是家长及全社会都关注的焦点。比如对有拉链产品的要求、绳带的长度、领圈的大小、商标耐久性标签的缝制的位置、装饰物的要求、印花部位的要求等都涉及到安全性。
(二)所用面料、辅料是否有有害物质。主要指标有:
1.甲醛的含量:甲醛常用于纺织纤维纯纺和混纺织物的树脂整理及部分服装成品的定型整理,具有免烫、防缩、防皱和易去污等作用。由含过量甲醛的纺织品做成的服装,在人们的穿着过程中甲醛会逐渐释放出来,通过人体呼吸及皮肤接触,在体内的甲醛对呼吸道黏膜和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引起相关疾病并可能诱发癌症,长期低浓度摄入甲醛会引起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衰弱、失眠等症状,对婴幼儿的毒性则表现为气喘、气管炎,染色体异常、抵抗力下降等。
2.pH值:pH值是表示酸碱性强弱的一个常用指标一般在0~14之间取值。人的皮肤带有一层弱酸性物质,以防止疾病的侵入。因此,纺织品特别是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的pH值能控制在中性至弱酸性范围内.则对皮肤具有保护作用;反之就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导致皮肤损伤、滋生细菌、引起疾病。
3.色牢度:染色牢度是指染色或者印花纺织品在染色、印花以后的加工过程中或在使用过程中,受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能保持其原来的色泽的能力(或不褪色的能力)。色牢度不仅关系到纺织产品的质量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安全。色牢度低的纺织产品,染料或颜料很容易转移到皮肤上,其中包含的有害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离子等可以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轻者让人感觉瘙痒,重者可以导致皮肤表面起红斑丘疹等,甚至诱发癌症。特别是婴幼儿用品的唾液和汗渍色牢度指标尤其重要,婴幼儿可通过唾液和汗渍吸收有色、有害的纺织品中的染料.会造成婴幼儿的不利影响。
4.异味:不合格的纺织品往往都伴有一些异味,异味的存在说明纺织品上有过量的化学物质残留.这是消费者最容易判断的一项指标。纺织品在开封后.如果有霉味、高沸程石油味、煤油味、鱼腥味、芳香烃气味中的一种或几种.则可被判为“有异味”。
5.禁用偶氮染料:禁用偶氮染料本身并没有直接的致癌作用.但其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染色牢度不佳时,部分染料会从纺织品上转移到人的皮肤上.在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中分泌物的生物催化作用下还原出芳香胺通过皮肤被人体逐渐吸收,导致肌体病变,甚至能改变人体原有DNA结构,诱发癌症等
6.致敏染料:致敏染料是指某些会引起人体或动物的皮肤、黏膜或呼吸道过敏的染料。目前致敏染料共发现27种.其中分散染料26种,酸性染料1种.分散染料常用于聚酯、聚酰胺和醋酯纤维纯纺或混纺产品染色。
7.重金属的含量:使用金属络合染料是纺织品上重金属的重要来源.而天然植物纤维在生长加工过程中亦可能从受污染土壤或空气中吸收重金属。此外,服装辅件如拉链、纽扣上也可能含有游离的重金属物质。纺织品上残留的过量重金属组分一旦通过皮肤为人体所吸收.将会造成严重的累积毒性。
8.农药残留量:杀虫剂主要存在于天然纤维(棉)中.纺织品上的残留农药一般都结构稳定难氧化,难分解、毒性大,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后容易累积稳定存在于人体的组织中.也能在肝、肾、心脏等组织中蓄积,干扰体内正常分泌物的合成、释放、代谢等过程。
9.织物燃烧性:大多数纺织品都具有易燃特性,而且现有的纤维材料都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最大限度地接触大气中的氧。因此,服装等纺织品很容易给人们带来燃烧伤害。因为织物的起燃时间越长就越有利于接触者及时摆脱起燃物品对人体的伤害,并在火场中对人体有短暂的防护作用,可以为人类躲避烧伤和逃生争取更多的时间。
10.抗微生物整理:抗微生物整理剂是用于纺织品的抗菌防臭防虫整理的助剂,它们中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毒性,这些整理剂既要满足纺织品自身性能、加工工艺又要满足最终用途,理想的抗微生物整理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弱点。有些抗菌剂对细菌非常有效,但是对真菌类无效有些正好相反有的不耐水洗:有的对人与环境有一定的危害等等。因此根据纺织品的最终用途适当选用抗菌剂是合理的。用于与皮肤接触的纺织品的抗菌剂及其整理产品必须是安全的,对人完全无毒无刺激,经常使用的产品所采用的抗微生物整理剂还必须是非致敏性的。
11.其他指标:其他纺织产品的安全性还有含氯苯酚、有机氯载体、有害细菌存活量和挥发性物质释放等。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