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离子型化合物,分散染料在较高的ESI喷雾电压下发生电离。经电离后,加上和减去1个质子分别形成准分子离子[M+H]和[M—H]-。表2列出了22种分散染料在ESI+和ESI一模式下电离生成的特征离子,除分散黄1、9这2种染料在正离子模式下没有响应信号而需要在ESI一模式下检测之外,其余的20种染料都在正离子模式下有较高的相应信号,用ESI+模式检测。选定一级质谱中的准分子离子作为分析物的母离子,接着进行二级质谱的碰撞裂解,得到22种分散染料的二级质谱图(图略)。根据欧盟EU657/EC对串联四级杆质谱分析要求,每个化合物选取2个离子对作为定性分析依据。
2.5分散蓝35和分散蓝26的鉴别
标准DIN54231中有2个化合物都为分散蓝35,分为分散蓝35(a)和分散蓝35(b)。如何鉴别和确认这2个分散蓝35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把分散蓝35的标准溶液不经过色谱分离而直接注入质谱中分析发现,其一级电离质谱中含有2个特征离子,质荷比(m/z)分别为285和299,表明分散蓝35的标准物质中可能含有其他杂质,且杂质含量较高。这2个特征离子的质量数相差14,表明这2个物质的分子质量也可能相差14,可能是相差一个一CH,一的同系物。质荷比为299的离子可能是分子质量为298的化合物[M+H]的准分子离子,而分散蓝26的分子质量恰为298。将这个离子作为母离子,在二级质谱中碰撞裂解,所获得的质谱图与分散蓝26的二级质谱图完全吻合(见图3)。此外,将分散蓝35、26的标准溶液分别用LC—PDA分析,与DIN54231描述相同的是:分散蓝35的色谱图中出现2个特征峰,虽然2个峰的光谱图相近,但是后1个色谱峰(分散蓝35(b))的保留时间与分散蓝26的保留时间一致,因此,可判断DIN54231中的分散蓝35(a)就是分散蓝35本身,分散蓝35(b)应为分散蓝26。分散蓝35和26为分子结构仅差1个亚甲基的同系物(见表1),因此,在分散蓝35的制备过程中容易产生副产物分散蓝26,而这2种物质化学性质相近,很难提纯分离,导致分散蓝35的标准物质中含有分散蓝26。
2.6检测限和线性
根据3倍信噪比(S/N=3)和10倍信噪比(S/N=10)分别计算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由于MS主要用于染料的定性分析,PDA主要用于染料的定量分析,本文仅计算了基于LC.MS/MS的LOD值和基于LC—PDA的LOQ值。数据表明,ESI.MS/MS的检测灵敏度要高于PDA。22种分散染料的LOQ值都较低,在0.04Ixg/mL(0.8mg/kg)~0.25txg/mL(5mg/kg)之间,都低于DIN54231中2.41txg/mL的测定低限,并低于Oeko—texStandard100规定的50mg/kg限定量。1.8m的小粒径色谱柱分离度较高,每个化合物的峰底宽不超过0.2min(见图2),与传统的5m色谱柱相比较,灵敏度至少提高了4倍。
对各种分散染料的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和纯标准溶液所绘制的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几乎完全重合,表明研究中由于纤维基质带来的干扰可忽略不计。表2中,所有分析物的标准曲线都表现出较好的线性(n:6,r>0.999)。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