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我国生产的大部分纺织品附加值不高。随着国际贸易中的多边自由贸易,关税壁垒的弱化,相继把卫生、安全、环保以及生态等技术要求作为贸易谈判的筹码,一些繁杂的标准、苛刻的法律法规层出不穷,形成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为此,积极开展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迅速建立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加强生态纺织品标准化,建立和完善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已成为我国纺织行业应对挑战、增强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我国开展了有关研究工作并制定了相关标准,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对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及控制技术和监测方法研究的速度大大滞后于国外出台标准的进程。为适应国际潮流的发展,保障人类健康和保护环境,迅速提高我国纺织品生态标准水平,建立完善的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体系,对提高我国的检测技术水平,推动我国的生态纺织品的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进行了研究,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有关生态纺织品检测的标准、技术规范,参考我国国家标准GB/T13016--1991《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编制了“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层次结构框架图”。
1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标准体系的结构
本研究从纺织品生产生态学、消费生态学和废弃生态学等全生态的角度,将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分为3层结构。第1层为生态纺织品(检测),包括术语、定义和各类通用标准,第2层按照全生态的概念和LCA将其分为原料/产品(包括各生产阶段的成品、半成品)(21)、生产过程(22)和废弃纺织品(23),该层包括各种安全卫生限量指标和规范的标准,第3层为个性标准,共分为10类,主要是按照有毒有害化合物、染料、助剂的化学物类别和形态分类,并将物理和感官项目单独列出,其中原料/产品(21)项下分为酸碱度(311)、无机重金属(312)、有机化合物(313)、农药残留(314)、染料(315)、物理及感官检测(316)共6类。生产过程(22)项下分为气体废气(321)、废水(322)和固体废弃物(323)共3类。废弃纺织品(23)项下分为纤维生物可降解性(331)和其他(332)2类。第3层的个性标准详述如下。
1.1原料/产品(21)
酸碱度(311):主要是有关测定纺织品pH值的标准。
无机重金属(312):主要包括单个重金属元素测定和多个重金属元素同时测定的标准。有机化合物(313):该项包括甲醛、卤化物载体、有机锡、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酚类防腐剂、表面活性剂、增塑剂、其他残留有机化合物等8个类别的有毒有害有机化合物检测标准。
农药残留(3l4):主要包括的检测标准分为有机氯杀虫剂、有机磷化合物、氯化除草剂、有机
酸类农药、菊酯类农药等。染料(315):主要是偶氮染料、直接致癌染料和致敏染料的检测标准。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