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仙
《纺织材料学》(纺织工业出版社,第2版,高等纺织院校教材)第359—379页讲述的“纤维、纱线断裂机理”,概括起来就是“施加给纤维、纱线的拉伸力破坏了纤维、纱线的内在结构,导致了纤维、纱线的断裂”。我对此表示怀疑。 请看实验:调节纱线强力仪的拉伸速度,记录:初始力f0;断裂强力f;断裂时间t;断裂伸长率L;并粗略计算断裂功W。实验1(见表1):表1 实验1测试数据①双股涤纶线337#。 ②试样夹长50cm;温湿度21℃×67%。实验2(见表2):表2 实验2测试数据
①纯毛纱260×5455;70支/98260 100%。 ②试样夹长50cm;温湿度21℃×67%。 实验结果表明: ①不同速度的拉伸力作用于同一材料,其初始力、断裂强力、断裂时间、断裂伸长率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 ②唯有该材料的断裂功是基本不变的。(注:断裂功的无规律微小变化是由于记录时的误差和计算时的误差〈尤其是后者〉叠加而成的)。 因此,我认为:拉伸力(或断裂强力)并不是纤维、纱线的属性指标,只有断裂功(比功)才能体现其实质意义上的属性。 我对上述观点的阐释是: ①纤维、纱线被破坏的实质原因是它所能承受的最大能限量小于外界物体施加给它的破坏能量。 ②只有具备体现材料被破坏程度的结果量才能成为该材料的属性指标,否则任何变化着的过程量都不能代表材料的这一属性。 ③拉伸力(或断裂强力)只是外界物体对材料做功时产生的一个过程量——变化量。它总是伴随做功过程而存在,并在做功过程中不断变化,直至做功过程结束时消失。并不能体现材料的属性。 ④断裂功是体现材料被破坏程度的结果量,它与被破坏的过程无关。因而能够体现材料的属性。 其实,所有材料都是这样。需要补充的只是: a)破坏方式决定材料被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