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地球表面的阳光,其波长范围为280nm至30000nm,分别由紫外线(UV,5%)、可见光(50% )和红外线(45%)组成。其中,紫外线由波长较短、强度较大的UV-B(280nm~315nm)和波长较长、能量较低的UV-A(315nm~400nm)及波长小于280nm的UV-C组成。紫外线是一种对人类既有利又有害的电磁波,它有助于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同时还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却可使人体皮肤产生红斑、皮炎、色素沉积甚至引起皮肤癌。研究表明,引起皮肤癌的主要波段为UV-B,即UV-B区段的紫外线是导致病理性作用的主要区段。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的发展,某些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的排放日益增多,使平流层的臭氧量逐年减少,甚至造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健康受紫外线的影响也成倍增加,如何利用衣着或其他防护用品来抵御紫外线的伤害,也成了人们竞相研究的重点。
抗紫外线纺织品的机理 使纺织品具有屏蔽或吸收紫外线的功能,有三种途径:一是应用织物组织结构设计变化的手段,提高织物对紫外线的阻隔作用;二是以后整理的方法,赋予织物抗紫外线功能;三是采用具有抗紫外线功能的纤维原料生产出具有抗紫外线功能的纺织产品。 抗紫外线纺织产品的抗紫外线作用机理可分为两个大类:一是添加的物质为对紫外线有反射作用的紫外线屏蔽剂,如某些金属氧化物的超细粉体,像Al2O3、MgO、ZnO、TiO2、石墨、高岭土之类的物质等,它们可以通过对射入的紫外线的反射和散射起到对紫外线的屏蔽作用;另一种是添加的物质对紫外线有强烈的吸收并能通过能量转换以减少紫外线的透过量,这类物质通常是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水杨酸酯类、金属离子螯合物、二苯甲酮类、苯并三唑类等,它们通过吸收紫外线而使分子能级发生跃迁,并将之转换成热能,再经过热量的散失而减少紫外线的透过。
检测方式 纺织品抗紫外线功能的检测可以有多种方式,
何为"防紫外线产品" 国际上在纺织品抗紫外线辐射功能测定方法的标准化方面已经比较完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由于众所周知的臭氧层空洞等原因,对紫外线辐射造成的危害更为关注,并在1996年首先制订出抗紫外线防护服测试方法标准(AS/NZS 4399-1996),此后BS、AATCC、EN和ISO也纷纷推出相应的标准或标准草案。 中国参照欧盟标准草案prENl3758《纺织品日光紫外线防护性能》制订了新的国家标准GB/T188 30-2002《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上述标准均采用了分光光度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