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以其轻、柔、软、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羽绒制品从单一的羽绒服、被、羽绒枕,发展到羽绒沙发等新品种,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羽绒(毛)作为填充物,也在根据用途和预期效果等不同,逐渐由纯羽绒(毛)填充,发展到与纺织纤维混纺使用。对这类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检验依据。本文根据羽绒(毛)的理化性能特性,结合它作为填充料多与聚酯纤维等化学纤维进行混和的情况,分别从两个角度对这类产品的定量分析测试进行了探讨。
1试验
1.1次氯酸钠法
1)原理:根据羽绒(毛)是蛋白质纤维的性质, 用化学分析方法将其从聚酯纤维等化学纤维中分离出来,从而得出填充料材质的定量结果。
2)试验方法:参照GB/T 2910.4–2009《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由于羽毛的茎梗较粗壮,所以试剂浸润的时间要适当延长才能使之溶解充分,因此本试验将试样在水浴上剧烈振荡50 min,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次氯酸钠法检测结果
羽绒(毛)实验室设计值/% | 羽绒(毛)化学方法溶解值/% | 两者允差/% |
15.5 | 15.3 | -0.2 |
31.9 | 31.7 | -0.2 |
60.5 | 60.5 | -0.0 |
85.7 | 85.8 | +0.1 |
1.2苯酚/四氯乙烷法
1)原理:同GB/T2910.24–2009《聚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苯酚/四氯乙烷法)》的试验原理
2)试验方法:参照GB/T2910.24–2009。同样为了溶解充分,将原标准的溶解时间加以调整,即在(40±5)℃的温度下,将试样在加热装置中震荡30 min,试验结果见表2。
表2苯酚/四氯乙烷法检测结果
羽绒(毛)实验室设计值/% | 羽绒(毛)化学方法溶解值/% | 两者允差/% |
15.1 | 14.6 | -0.5 |
39.0 | 39.2 | +0.2 |
62.1 | 62.9 | +0.8 |
85.5 | 85.1 | -0.4 |
2.从表1和表2的试验数据可以看出,羽绒(毛)实验室设计值都与使用两种化学方法测试得出的溶解值很接近。表1和表2的试验数据相比,两种溶解方法的试验结果很接近。
2分析
从数据上看,试验结果比较理想,证明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检验中还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近日本单位接到两个含有上述两种纤维成分的填充物委托样品,客户要求做定量化学分析。结合试验摸索,我们先采用了操作简单方便的次氯酸钠法,但测试结果与客户给出
3 结论
就以上两次试样的测试结果,结合之前做的一些相关研究,总结出如下建议:
1)由于羽绒(毛)在与聚酯纤维纤维混合时,混样均匀度不会很高,所以取样时要注意多点、多部位取样;
2)试验方法推荐使用次氯酸钠法,该方法相对操作简单、方便、环保;
3)若用于填充的羽绒(毛)为粉碎羽绒毛,为避免取样损失,建议带粘合衬一起溶解(为减少钻绒现象,生产商多会采用类似聚氨酯成分的衬布)。
检测人员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检验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不断积累总结和比较,在两种甚至更多的试验方法标准中选择与实际样品相匹配的检验方法,这样才能够得出客观的检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