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测试 >

纺织纤维及其制品非破坏性快速鉴别的研究

来源:袁洪福,常瑞学,田玲玲,宋春风,袁学芹,李效玉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0日
引 言纺织纤维与制品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其质量与人们健康直接相关。近年来,国家纤维质量监督部门持续不断地对市场上纺织纤维与制品进行了大量抽检活动,其结果表明服装质量令人堪忧。标签与成分或含量不符的现象特别严重,如山羊绒与绵羊毛纺织制品掺假,不仅扰乱正常市场秩序,也严重影响了羊绒产业的健康发展。其他纺织纤维制品也存在着类似的境况。除了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原因外,缺乏适合于现场或在线的纺织纤维准确鉴别方法也是不能有效杜绝纺织品纤维掺假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纺织纤维的快速鉴定对纺织生产管理、贸易和市场质量监督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多年来,纤维种类鉴别与含量分析一直是纺织品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纤维种类鉴别的主要方法包括感官鉴别法、燃烧法、显微镜法(高倍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纤维镜法)、试剂显色法、溶解法、密度法、DNA鉴别法、红外光谱法和近红外光谱法。其中,综合使用感官鉴别法、燃烧法和溶解法等可以很容易地区别成分差异显著的纤维,如棉麻、毛绒和化纤等大类之间的区别,但对组成相似纤维(如羊毛和羊绒)之间的细微区别则很困难,通常需要采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试剂显色、或DNA法,其中,比较成熟和已列入标准方法的是显微镜法。比如山羊绒和绵羊毛在化学组成上非常相似,依靠电子显微镜观察在直径、鳞片形状等形貌特征上的微小差别进行鉴别。显微镜法不仅需要昂贵的仪器,而且制样和检测过程非常费时,如毛绒混纺检验标准方法要求在显微镜下至少数1000根以上纤维。有时制假者对羊毛拉细和去鳞等处理后,显微镜方法也难以奏效。显然,显微镜方法也只有在实验室中使用,而且,能够具备这样条件的实验室资源也非常有限。DNA鉴别法和红外光谱法根据纤维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别对织物纤维进行鉴定,常用于法医鉴定[1-3]。DNA方法操作复杂,比较费时。红外光谱法根据标准谱图指纹特征鉴别纤维,混纺结构与花样和印染对鉴别都有很大干扰。精
确测量能够满足定量分析要求的一张纺织纤维样品红外光谱并非容易。因此,上述方法不适合于现场或在线场合下对大量纺织纤维样品进行鉴别。近红外光谱是倍频或合频分子振动光谱,该分析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制药和石化等众多领域。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在纺织工业中也有广泛应用,用来鉴别废旧地毯种类、测量混纺中成分含量,棉花成熟度,水分,纤维整理剂含量等性质[4-8]。李晓薇等收集了纯羊毛、粘胶、涤纶纤维与混纺样品,通过剪碎和混兑方式制备了建模样品,以此研究了采用漫反射近红外光谱测量混纺中毛含量的可行性[9]。吴桂芳等应用主成分分析(PCA)结合人工神经网络(ANN)对山羊绒与细支绵羊毛进行了鉴别研究[10]。上述应用或研究主要用于未印染过的纤维或混纺织物,而服装纤维的织物结构与花样,印染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光谱产生明显影响,将干扰性质相近纺织纤维的区别。JamesRodgers等采用近红外光谱研究了印染过的棉花-PET混纺纺织纤维的鉴定和棉花含量的定量分析[11]。本文目的是研究采用近红外光谱实现非破坏性地快速鉴别市场服装纤维种类的可行性,为实现流通领域中服装纤维种类的快速鉴别进行基础应用研究。主要研究适合现场服装纤维非破坏性的光谱测量方法,建立化学组成很相近的不同种类纤维的分类鉴定方法。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收集实验所用样品全部由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提供。为了使实验样品能够代表市场上服装纺织纤维的实际情况,选择样品的纤维成分包括了氨纶、蚕丝、涤纶、棉涤、锦纶、棉、麻、棉麻混纺、粘胶、山羊绒、绵羊毛和羊绒羊毛混纺。样品状态多样化,包括了各种纯纤维,纱线,和不同结构与花样的织物,有未经印染的,也有经过印染的。为了便于分析,将样品按纤维种类依次编号,如表1所示,共总214个样品。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