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日本和美国是较早开发抗菌纺织品的国家。我国抗菌织物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遭受2003年“SARS”和2004年“禽流感”侵袭后,人们更加重视抗菌制品的研发。由于抗菌剂的多样性和织物性质的差异,很难用统一的测试方法来评价真实的抗菌效果。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无统一的定量测试标准。目前,具有代表性且应用较广的是美国的AATCC 100、ASTM E2149和日本的JIS L1902标准。我国相关标准的制定则稍为迟缓和滞后。目前,国内抗菌测试主要采用国外测试方法,由于实验室条件不同,以及测试者对标准理解程度的差异,导致测试结果相差很大,无可比性,使用户难以辨别产品功能的真伪与优劣,严重阻碍了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1 抗菌纺织品检测方法比较 国内用于检测抗菌纺织品的测试方法通常有:GB/T 15979--1995《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附录B中的“产品抑菌和杀菌性能与稳定性测试方法”[1]、中国卫生部的《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抗(抑)菌试验[2]、蹦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3]、AATCC100—2004《织物抗菌性能的定量评估》[4]、JIs L1902--2002《纤维制品抗菌性试验方法、抗菌效果》[5]、ASTM E2149--2001《测定动态接触条件下固定抗菌剂抗微生物活性的试验方法》[6]。 其中,前两种方法是针对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或消毒用品的测试方法。这类产品使用时间较短,且对抗菌性能的要求较高,样品只需与菌液经过短期的接触就可以显示出抗菌效果,故在测试操作中样品与菌液的接触时间较短。抗菌纺织品与人体接触时间较长,需反复使用,需要持久的抗菌性,且抗菌性要缓慢释放,否则反而会刺激皮肤,并破坏人体正常菌群,对人体造成伤害。抗菌织物测试时,需延长样品与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