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棉与粘胶纤维混纺织物的概述与性能
多种纤维与棉纤维的交织混纺面料,使各纤维间优势互补,不仅保留棉纤维原有的手感柔软、透气、吸汗等优点,而且赋予了面料弹性、不变形、不起皱等特征,使棉纺面料具有更高的品质。粘胶纤维与棉纤维的化学性质相似,耐碱不耐酸,但耐酸碱性都差于棉,同样粘胶纤维的染色性与棉相似,染色色谱全,染色性能良好。热溶性质与密度都与棉相接近,但它的湿强不如棉纤维。而棉纤维的可纺性,悬垂性都不如粘胶纤维好。粘胶纤维与棉纤维混纺可以弥补双方的不足,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点。粘纤与棉混纺织品一般采用33%的棉纤维、67%的粘纤或富纤。这类织物具有耐磨、强度高于粘纤织品、吸湿性好于纯棉布、湿强下降较少、手感柔软光洁的特点。
3 粘胶纤维和棉纤维混纺产品的化学含量分析─甲酸-氯化锌法
3.1采用的标准
采用GB/T2910-1997二组分分析方法,数值修约采用GB8170-87规则。
3.2原理 用甲酸和氯化锌合试剂从已知干重的试样中溶解粘胶纤维,然后将不溶纤维清洗烘干,称重,计算出各组分的含量百分率。
3.3 应用范围
本法适用于已除去非纤维物质后的粘胶纤维和原棉、漂白棉、苎麻、亚麻的混纺产品,如试样中有铜氨纤维或高湿模量纤维素存在时,则应预先试验是否溶于试剂。
3.4试剂(所用的试剂都为化学纯)
石油醚、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甲酸-氯化锌溶液(20g无水氯化锌和68g无水甲酸加水至100g配制而成)、稀氨:取氨水20
3.5仪器
索氏萃取器、恒温水浴锅、真空抽气泵、分析天平(精度为0.0002g)、电热鼓风烘箱、干燥器、有塞三角瓶(容量不少于250ml.)、玻璃砂芯坩埚、微孔直径为40~120
3.6试样准备
3.6.1抽样
试样对全体具有代表性,应包含组成织物的各种纱线和纤维成分,试样数量应足够供试验用。
3.6.2试样制备
试样如为织物,应拆成纱线,毡类织物则剪成细条或小块(注意每个试样应包含组成织物的各种纤维组成),纱线则剪成1cm长,每个试样至少两份,,每份试样不少于1g。
3.6.3试样预处理
取试样5g左右,放在索氏萃取器中,用石油醚萃取1h,每小时至少循环6次,待试样中的石油醚挥发后,把试样浸入冷水中,浸泡1h,再在65℃±5℃的水中浸泡1h,水与试样之比为100:1,并时时搅拌溶液,然后抽吸或离心脱水、晾干。
3.7试验步骤
3.7..3冷却:在干燥器中冷却,干燥器放在天平边,冷却时间以试样冷到室温为限(一般不能少于30min)。
3.8试验方法
3.9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及分析比较
3.9.1数据记录
试样名称 | 4570针织物 | |||||||
试样组分 | 棉纤维、粘胶纤维 | |||||||
实验办法 | 方法一 | 方法二 | ||||||
称量瓶号 | 9 | 28 | 29 | 31 | 42 | 29 | 31 | 42 |
(瓶+样)重(g) | 25.4734 | 25.9956 | 27.2908 | 24.5655 | 25.1300 | 27.2908 | 24.5655 | 25.1300 |
称量瓶重(g) | 24.4713 | 24.9944 | 26.2899 | 23.5647 | 24.1289 | 26.2899 | 23.5647 | 24.1289 |
试样干重(g) | 1.0021 | 1.0012 | 1.0009 | 1.0008 | 1.0011 | 1.0009 | 1.0008 | 1.0011 |
溶剂 | 甲酸-氯化锌(40℃) | 甲酸-氯化锌(70℃) | ||||||
坩埚号 | 15 | 14 | 22 | 31 | 48 | 22 | 31 | 48 |
(埚+样)重(g) | 28.6485 | 26.9245 | 29.1230 | 26.8597 | 27.7651 | 27.6253 | 28.1915 | 28.8839 |
坩埚重(g) | 27.9548 | 26.2252 | 28.4544 | 26.1961 | 27.1259 | 26.9825 | 27.5562 | 28.2414 |
剩余试样(g) | 0.6937 | 0.6993 | 0.6686 | 0.6636 | 0.6392 | 0.6428< | 0.6353 | 0.6425 |
百分率% | 70.61 | 71.22 | 68.10 | 67.55 | 65.12 | 65.51 | 64.75 | 65.46 |
平均值 | 70.9 | 67.8 | 65.3 | 65.1 | ||||
溶解部分% | 29.1 | 32.2 | 34.7 | 34.9 | ||||
修正系数d | 1.02(棉) | 1.02(棉) | ||||||
结论 | 方法二溶得较干净,数据可信较高 |
3.9.2结果分析
分别从实验的温度、时间、砂芯坩埚过滤时的通畅性、剩余试样在显微镜下的观察、滤液的观察、溶后试样手感六方面来分析同一个实验两种不同方法的结果(以下称方法一为①,方法二为②)
3.9.2.4滤液的观察:待过滤后的溶液沉淀下来后观察其现象。经①实验观察其的滤液发现滤液底部有小量的沉淀,上部滤液澄清而且带有粘稠。经②实验的滤液发现其底部有大量的沉淀产生,而且上部滤液澄清粘稠感小,出现沉淀的情况是纤维素的析出。
3.9.2.5剩余试样在显微镜下的观察:①实验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剩余物质,发现还有微量的粘胶纤维剩余,而且还观察到棉纤维的表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经②实验后的剩余物质在显微镜下观察没有粘胶纤维的剩余,但棉纤维的表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3.9.2.6剩余试样的手感:经①实验的试样手感比较硬而且发脆,原因在于试样中有纤维素的存在,纤维素覆盖在棉纤维周围,使其手感发硬。经②实验后的试样手感柔软,没有发硬的感觉。
4 分析纤维含量时应注意的问题
4.1 试样应预先除去油脂、浆料、树脂和整理剂等各种杂质,以免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2 取样时应在试样的经纬向各取相同长度的纱,如果试验要求较高,可在田径运动的试样中从不同方向取样混合。试样需切断到3~
4.3溶解过程中,应不时摇动,保证纤维溶解完全。
4.4 过滤时,
4.5洗涤时,一定要将剩余纤维用蒸馏水少将,否则残留主试剂在烘干时浓缩,会显著影响分析结果。
4.6 每次试验最好连续做完,溶解完毕立即过滤、洗净、烘干和称重,否则结果误差很大。
参 考 文 献
1 潘葵.混纺织物定量分析试验干燥时间的研究[J].检验检疫科学,999(4):13-16
2 王伦美.麻/粘混纺产品含量分析方法的探讨[J]. 山东纺织科技,1999(1):44-45
3 GB/T2910-1997 纺织品二组份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S]
4 GB/T9995-1997 纺织材料含水率和回潮率的测定,烘箱干燥法[S]
5 纺织材料学编写组.纺织材料学[M].北京:纺织出版社,1982,12:177-186
作者简介:曾翠霞(1966),女,广东佛山,纺织实验师,主要从事纺织实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