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测试方法 在使用过程中,纺织品不可避免地要反复经受摩擦,很多织物中的纤维两端会露出表面,形成茸毛,当这些茸毛不能很快脱落而继续经受摩擦时,就会形成颗粒状,呈现“起球”,从而使织物的外观受损,因此备受消费者关注。 为了规范对纺织品抗起毛起球性能的评价,国内外相关机构制定了纺织品抗起毛起球性能的测试方法标准,常用方法标准编号、使用仪器类型、测试原理及各类方法的特点见表1。 以上方法评定结果都分1 ~ 5级,1级最差,5级最好。 由表1可知,不同方法的测试条件存在差异,所测得的结果也不可等同。目前,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可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规定来选择:如连衣裙、单夹服装、针织T恤衫、针织学生服等用GB/T 4802.1;床上用品类用GB/T 4802.2;针织羊毛衫类用GB/T 4802.3。如果是出口产品,检测机构会根据产品输出国的标准来确定测试方法:如出口美国的用 ASTM D3512;出口英国的用BS 5811等等。因此如有特殊要求时,企业在送检时尽量填写清楚所用的测试方法,以免发生误会。
2 影响织物起毛球程度的因素 影响织物起毛球程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生产时所用的原料、纺织工艺、染整加工、服用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2.1 纤维性能 1) 纤维长度 一般长纤织成的织物起球程度轻于短纤维织成的织物,因为单位长度内纤维头段数少,露出纱线和织物表面的纤维端也较少。另外,长纤维间的抱合力较大,纤维不易滑出到纱线和织物的表面。 2)纤维细度 粗纤维较细纤维不易起球,粗纤维纺成的纱,单位面积内纤维根数少,露出纱和织物表面的纤维端较少;纤维越粗,越刚硬,竖起在织物表面的纤维不易缠结成球。 3)纤维卷曲度 纤维的卷曲多,纤维间抱合力大,摩擦增加,纤维不易游离到织物表面,也就不易起球。 4)纤维的截面形状 纤维截面形状接近圆形的,纤维间抱合力小,较纤维截面形状接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