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纺织产品;安全项目;控制;改进
国家强制性标准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考核项目为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异味、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这个标准针对的是出口及国内销售的所有纺织品,强制规定只要有一项指标不合格,产品就不得销售。随着标准的有效实施,企业对于安全项目的控制越来越重视,对于自身不合格的项目也积极进行改进。本文对控制与改进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基本安全项目在检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1基本安全项目的控制与改进
1.1甲醛含量
1.1.1来源与产生原因
织物释放甲醛的来源有树脂整理剂、柔软剂、固色剂、阻燃剂、防水剂、涂料交联剂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树脂整理剂。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整理剂做为最常用的防皱整理剂,是乙二醛、尿素、甲醛等原料合成的化合物,由于N-羟甲基酰胺属于N-半缩羟结构,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分解,因此酰胺与甲醛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酰胺为了和甲醛保持平衡关系,在制品中总会保持一定量的游离的甲醛,因此经过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整理剂整理过的防皱产品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量的残留甲醛[1]。其它含甲醛的助剂与树脂整理剂类似,由于助剂在面料上反应和部分水解,也会产生并释放甲醛。
1.1.2甲醛含量的控制
1.1.2.1染化料助剂的选择
助剂选择上企业应逐步淘汰含甲醛的助剂,尽量选择无甲醛或低甲醛的产品,这种环保产品目前已经有很多,如已经开发出来的无甲醛固色剂XF,其在性能与价格上都与最常用的含甲醛固色剂Y相近[2],改性的低甲醛、超低甲醛N-羟甲基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