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天下的欣慰
很偶然的机会,王培娜参与了2010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也正因为这个引子,我们开始关注了她的工作室。“我在青岛大学教学,很多本地和外地的学生会来我的工作室学习和实践。每年,我都会请很多国内知名设计师和专家来这里授课,像今年邹游、曾凤飞等,都来了我的工作室开讲座,曾凤飞就介绍了我参与这个大赛的成衣部分的设计。”王培娜目前最多的时间是用在学校教学中,但是和很多老师不一样的是,她的工作室成了校外的辅导场所。
“很多学生毕业后改行的作法让我很感触,学习了这么久再去改行,对国家和个人都是损失。我希望在校学生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面对工作环境就不会那样陌生。2005年起,我和企业接触后一直在实践这条路,效果很不错,学生们找到了自己的事业空间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一个带了4年的学生,没想到一进入“例外”品牌,就成了设计助理,很多学生想起王老师的帮助都会深深感激。“‘例外’的毛继鸿是我同学,但是他们对设计师的要求很高,一般都是选美院那些美术功底和创意比较好的尖子学生。我就推荐这个学生去试一试,一般品牌会先让新来的设计师从站商场开始,了解什么人来消费品牌,这个学生却因为实践基础好,直接作了设计助理。有的学生去了‘江南布衣’,在杭州作设计师的学生偏多。”
对王培娜来说,参与这一类大赛,一方面是给自己继续积累经验,争取与企业合作更广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设计,不是画一些效果图,而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实践。“在参与国内很多设计比赛中,我的工作室里的这些学生,全是自己设计、自己制版、自己做,和其他很多选手找裁缝来做不同,我要求工作室的学生动手能力要强。面料、工艺、结构不会的话我会指导,但是还是要他去动手,这样在企业中对工艺的了解和制版很有帮助,他们能知道怎样去设计更好,有哪些创意是实现不了的。”
在去年“乔丹杯”、“真维斯杯”等大赛中,不乏王培娜带出来的学生获得奖项。她笑着说,实在太多了,记不住。虽然,国内的时装教育仍然有待改进,积极的王培娜和很多人不同,她选择的不是抱怨而是行动。
“我没有去国外进修过,但是有在国外学习过的学生。对于国内外在教育模式上的异同,应该去互补而不是埋怨。国内的时装教育,4年的时间里前两年基本都在学习文化课,这在国外很少,大二、大三才开始接触设计,相应的课时时间也很短。国外的工艺教育,立体裁剪先上,先理解立体的,才能对平面有更好的驾驭能力,我们正好相反。这是每个国家服装文化的不同造成的,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王培娜举了很多例子,支持她的学生们参与比赛,她教导学生,大赛本身的意义不是奖金而是平台,是学习的机会。
在她认真的面孔里,这个又是设计师,又是老师的角色,看来是让她深深地迷恋了!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