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添加剂目前主要采用远红外陶瓷粉。常见的远红外辐射性物质见表1
表1 常见远红外辐射性物质
名称 | 远 红 外 辐 射 性 物 质 |
氧化物 | MgO、Al2O3、TiO2、SiO2、Cr2O3、Fe2O3、MnO2、ZrO2、BaO、莫来石、堇青石等 |
碳化物 | B |
氮化物 | BN、AlN、Si3N4、TiN等 |
硅化物 | TiSi2、MoSi2、WSi2等 |
硼化物 | TiB2、ZrB2、CrB2等 |
常用两种乃至两种以上的陶瓷粉末进行混配,使其远红外发射性能适合人体需要而达到最佳效果[6]。
(1)低温比辐射率高。一般认为辐射体的比辐射率应达到80%以上。
(2) 添加剂应具有较小的粒径,且能均匀分散。用于织物后整理的远红外粉的粒径要求略低,一般平均粒径在5~10µm左右即可使用。粒径过大会影响产品的手感、使用效果和在加工过程中的涂覆混合液的稳定性。用于纤维的远红外粉的粒径要求则高一些,最好在0.1~1.0 µm之间,纺丝时不易堵塞喷丝板。
(3)化学性能稳定且无毒。在纺丝过程中,添加剂在高温下不分解,不对纺丝设备构成腐蚀,不伤害人体,不污染环境。
远红外纤维中远红外粉的含量在1%~10%之间为宜,低于1%时显现不出纤维的远红外性能,而高于10%时,纤维的可纺性差。采用涂层法加工的远红外织物,远红外粉含量可略大,一般在4%~15%之间。同时,要认真选择粘合剂和其它助剂,保证它们既不影响比辐射率,又有较好的分散性能,并且使用时有良好的牢度和手感。
远红外添加剂加工过程大致为:远红外陶瓷材料→(混合) →高温烘焙→超细粉碎→远红外超细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