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装染化过程中,表面活性剂起到了胶束增效的特殊作用。然而,在胶束包合络合物形成时,表面活性剂,不但具有其它化学试剂不可替代的增溶、增敏、增稳等化学功能作用,而且在胶束区内又能破坏胶束包合络合物的稳定与平衡,而导致褪色等负面效应。因此,在服装染化反应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利害各半的性能十分突出,必须深入了解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作用,方能掌握服装染化终端反应机理。
一、 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性能
(一)、表面活性剂,在非有机溶剂萃取、可溶固定相富集及其它胶束组分的参与分离。 在服装染化反应的研究中,析相液萃取,是以胶束水溶液的两相出现或相分离为基础,分为“浊点”和“凝聚体”两类。前者用的是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后者则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浊点:是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浊点”特性,待温度到达浊点以上后,体系分为胶束相和水相,增溶的目标成分随胶束相分出,可富集5-30倍。例如:用Ni2+—TAN[1—(2—噻唑偶氮)—2萘酚]—TrieonX—100体系,PH7.0的磷酸盐缓冲液,95℃(10-2mol/L此表面活性剂,浊点为70℃)热30min即析相完全;吸尽上层水相,冷却胶束相,调至合适重量或体积,用光度法测定。为避免浊点太高引起热不稳定物的分解,可用浊点低的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壬酚(7,5)醚(PONPE-7.5,浊点约30℃)、TritonX-114(浊点23-26℃)等用以分离,富集VI-PAN测定染化液中染料基团和金属离子的变化。 表面活性剂具有可变性作用。例如:使用两性表面活性剂3-(壬基二甲基铵)丙基硫酸盐和3-(癸基三甲基铵)丙基硫酸盐等,其胶束溶液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相似,亦可发生析相作用,用于富集几种重要疏水性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