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硅氧烷自60年代开始用于纺织品,最初用作柔软剂的是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羟基聚硅氧烷,70年代开始将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主要有氨基环氧烷基和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氨烷基聚硅氧烷由于氨基的极性,与纤维表面的羟基,羧基等相互作用,而形成非常牢固的聚相性和吸附性。和聚二甲基硅氧烷一样,使纤维之间的静磨擦系数下降,用很小的力就能使纤维之间开始滑动而感到很好的柔顺性.由于氨烷基聚硅氧烷在织物表面结膜,使织物具有良好的弹性。氨烷基聚硅氧烷具有一定的极性,也就有一定的亲水性,使它极易乳化成透明的微乳液,对纤维既有很强的渗透性和吸附性,又有很好的涂布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氨烷基聚硅氧烷对织物整理的效果。氨烷基聚硅氧烷被称为新一代最佳的聚硅氧烷柔软剂,广泛用于各种织物的柔软整理,可使棉、麻、丝、毛、涤、锦和腈纶等织物获得柔软、滑爽、丰满的手感,光泽柔和的外观.[1] 目前商品化的氨烷基聚硅氧烷中,有90%以上是氨乙基亚氨丙基聚硅氧烷,也有少量不黄变的,如;-2,2,6,6-四甲基-吗啉基丙基聚硅氧烷等。 从本体聚合法生产的聚氨烷基聚硅氧烷,按端基分有;甲基、甲氧基和羟基三种。端基是甲基的,称为非活性氨烷基聚硅氧烷。端基为羟基时称称为活性氨烷基聚硅氧烷,在处理织物时反应性和吸附性更佳,自交联性也好,因此手感柔软,适合低温烘干处理。甲氧基端基在高温烘干时也能显示出与羟基相似的活性,也属活性氨基聚硅氧烷。{1,2} 国内一般合成氨乙基亚氨基丙基聚硅氧烷都是通过D4与偶联剂(氨烷基硅烷)本体聚合,然后再微乳化制得微乳液,也有在乳化剂存在下得到乳状液[3],反应如下;[4] 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偶联剂KH-B92,GY-602)的水解物和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在硷催化剂(氢氧化钾或四甲基氢氧化铵)存在下实行开环后,本体聚合反应。这是氨基硅油最主要的合成
如果有六甲基二硅氧烷存在下就得到以甲基为端基的氨烷基聚硅氧烷。不黄变的偶联剂SB-702(γ-环已基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也以同样方法合成。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2HC2H4NHC3H6Si(OCH3)3),偶联剂A-1120,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2HC3H6Si(OC2H5)3,偶联剂KH-550)及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KH-560,CH2-CHCH20C3H6Si(OCH3)3)与D4反应得到氨基硅油是甲氧基或乙氧基为端基.它们都是三官能团偶联剂,不能进行本体聚合反应,但是可以进行乳液聚合反应,得到的产品为氨基硅油的乳液,具有很好的手感。
相关信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