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化料 >

纺织用抗菌剂的选择及评价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3日

纺织用有机抗菌剂须具有广谱抗菌的效果,不溶于水,与成纤聚合物有良好的相容性,并且在添加后对常规的纺丝工艺及纤维成品的外观及性能无不利的影响。而聚酯纤维的共混熔融纺丝加工温度一般较有机抗菌剂的分解温度高,因此选择的有机抗菌剂必须满足具有高于聚酯切片软化温度的熔点、300℃以上分解温度的特性,才能确保经过纺丝后,抗菌剂的有效含量及抗菌有效性不受影响。另外,选用的有机抗菌剂还应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对酸、碱和光以及氧化剂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以保证织物的抗菌性能不受漂、染和后整理等各道化学处理工序的影响。

抗菌织物一般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因此纺织用有机抗菌剂的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在抗菌剂安全性评价中,急性毒性指标[10]是最重要的,如LD50(引起半数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对皮肤、粘膜和眼睛的刺激等,其中LD50测定值又因染毒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这些方式包括经口(消化道)、经皮(粘膜)、吸入(呼吸道)及肌肉注射等。根据国际通行的毒性分级标准,目前用于纺织品的抗菌剂绝大部分属于低毒或中等毒,而且纺织品的有机抗菌剂负载量不同,所以实际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可能很低或基本无害。

在抗菌纤维的开发中,抗菌检测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抗菌剂选择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评价抗菌产品性能的主要指标。目前,美国AATCC标准和日本工业标准JIS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抗菌纺织品试验方法的通用标准;我国过去主要参照行业标准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国家标准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以及卫生部出版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来开展纺织品抗菌性能的相关检测,但评价标准的系统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继我国首个抗菌针织品行业标准于2006年8月1日实施后,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又发布了一项针对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国家标准GB/T20944-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