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以四羟甲基氯化膦(THPC)作阻燃剂,采用轧烘焙法对真丝织物进行阻燃整理,但是用含有羟甲基的阻燃剂整理后的织物,存在残留甲醛的问题[1]。其后有人采用尿素磷酸盐混合物[2]或溴化双酚A的衍生物[3]对真丝进行阻燃整理,但是牢度不好,需要加金属盐(锆盐)后处理。因此,用无甲醛、反应性的阻燃整理剂对真丝进行阻燃整理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试验,制备了一种反应性有机磷系的阻燃剂,该阻燃剂不含羟甲基,整理后的真丝织物上无残留甲醛,并研究了其对真丝织物进行阻燃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含磷化合物可以作为真丝织物的有效阻燃成分,并且用接枝共聚的方法可以在真丝织物上获得持久的牢度。另外,对整理后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强力和白度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整理后织物的湿弹回复角有所增大,强力和白度略有下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织物:02脱胶真丝电力纺。试剂:有机磷阻燃剂SFR,是一种含磷的带有活性双键的化合物;过硫酸钾(KPS),甲酸,氢氧化钠,吐温-80,span-80,丙酮均为化学纯。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SFR对真丝的接枝聚合
| |
引发剂KPS质量分数:0.6 %,pH 3, | 单体质量分数:60 %,pH 3, |
图1 单体质量分数对增重率的影响 | 图2 引发剂质量分数对增重率的影响 |
图1为SFR浓度对增重率的影响,由图可知,随着单体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增重率逐渐增大,这是因为单体质量分数越大,乳液中单体自由基增多,单体分子自由基在丝素大分子周围出现的几率就大。丝素大自由基是稳定的,并且它们和单体分子之间的反应从根本上说依赖于纤维周围单体的浓度[4]。
图2是引发剂质量分数对增重率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引发剂的浓度增加到0.9 %,增重率也随之增大。当引发剂浓度超过1 %后,增重率下降。随着引发剂浓度增加到0.9 %时增重率增大,可解释为在反应初始阶段,随着引发剂的增加,引发了大量的单体自由基和丝素大分子自由基,有利于共聚反应的发生。依此类推,再提高引发剂浓度似乎意味着产生更多的自由基,但是大量自由基存在的条件下,其自身更容易发生结合,导致了链增长反应的终止,得到了低分子量的聚合物。因此,大量的自由基导致更快的链终止反应和增重率的降低[4]。
| |
单体质量分数:60 %,引发剂KPS质量分数:0.9 % | 单体质量分数:60 % 引发剂KPS质量分数:0.9 % pH 3,60 min |
图3 pH值对增重率的影响 | 图4 温度对增重率的影响 |
图3是pH对增重率的影响,当pH在3左右时,增重率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在酸性条件下,KPS的分解速率比较快,并且质子的存在是KPS引发的必要条件,另外此值略低于丝素等电点(3.5~5.2),有利于真丝溶胀,保证了较高的增重率。
图4为温度对增重率的影响,所选择的接枝温度分别为
| | |||||||
单体质量分数:60 %,引发剂KPS质量分数:0.9 % pH 3, | 单体质量分数:60 %,引发剂KPS质量分数:0.9 % pH 3, | |||||||
图5 时间对增重率的影响 | 图6 浴比对增重率的影响 |
时间/h | 0 | 0.5 | 1 | 2 | 4 | 8 | 24 | 48 |
接枝率/%< | 51.57 | 49.28 | 49.21 | 48.68 | 48.68 | 48.60 | 47.74 | 47.70 |
由表1可以看出,用丙酮萃取24 h后,接枝率有所下降,说明有均聚物被萃取下来,萃取48 h与24 h相比,接枝率下降不大,且长时间的萃取使织物手感发硬,所以选择24 h萃取为宜。
2.3 单体的接枝效率以及接枝率与阻燃性能的关系
按照较佳接枝工艺处理后得到不同接枝率的织物,然后测定损毁长度与LOI来研究接枝率和阻燃性的关系。
表2 接枝率与燃烧性能的关系
接枝率/% Graft yield | 损毁长度/ cm Char length | 极限氧指数/% LOI |
0 | 烧尽burnout | 24.0 |
1.92 | 烧尽burnout | 24.4 |
4.72 | 烧尽burnout | 24.4 |
14.11 | 烧尽burnout | 28 .2 |
27.60 | 16.65 | 29.0 |
38.53 | 12.75 | 29.5 |
48.50 | 7.25 | 29.8 |
51.29 | 6.25 | 29.6 |
接枝工艺为:引发剂质量分数0.9 %,
|
图7 接枝率与燃烧性能的关系 |
由表2和图8可知,随着接枝率的增加,损毁长度逐渐减小,极限氧指数不断增大,当接枝率达到14 %时,极限氧指数可达28,当接枝率超过27 %时,极限氧指数达到29,此时可以获得比较好的阻燃效果。
2.4 接枝改性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整理后织物的湿弹回复角有明显的提高,干弹回复角较整理前变化不大。织物的强力和白度都略有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经过高温处理,丝纤维受到一些破坏,使强力下降,另外,长时间的萃取对织物也有一定的损伤。
表3 接枝改性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织物 | 折皱回复角/° | 强力/CN | 断裂伸长率/% | 白度/° | |
湿弹回复角 (经+纬) | 干弹回复角 (经+纬) | ||||
原样 | 99 | 295 | 352.17 | 16.92 | 88.64 |
改性丝/单体质量 分数120 % | 129 | 293.66 | 319.5 | 18.40 | 82.91 |
2.5 真丝阻燃接枝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图8 真丝阻燃接枝前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图 |
从织物接枝整理前后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可以看出:丝素蛋白的特征吸收峰,如酰胺ⅠVC=O1 特征吸收峰,
3 结论
3.1 真丝用SFR进行接枝整理后,可获得较高的接枝率,其较优工艺为:单体质量分数为120 %,引发剂质量分数0.9 %,温度
3.2 织物的阻燃效果随接枝率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当接枝率超过30 %时可获得比较好的阻燃效果。
3.3 整理后丝织物的强力和白度略有下降,抗皱性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