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纺织品质量"被列入2006年开始实施的纺织"十一五"计划中,中国今后的印染产品和技术的发展重点将放在纯天然纤维面料的各种特殊整理技术、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的复合染整技术、新型化纤面料的染整工艺技术、绿色染整工程技术以及利用lT技术的现代染整技术上。天然纤维织物中,棉、麻、丝、毛等本身就具有高品位优势,其服用性能一直是后整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蚕丝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很多传统品种久盛不衰,真丝织物整理技术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近二十多年来,在环氧化物、聚氨酯、多元羧酸等助剂的使用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其中聚氨酯整理剂在真丝绸上的应用研究一直不断,且发表了很多论文。本文着重介绍德美生产的聚氨酯整理剂DM-3501在真丝织物洗可穿整理加工中所取得的应用效果。
1聚氨酯整理剂DM-3501的作用机理
聚氨酯整理剂DM-3501的分子末端具有反应活性很强的官能团——异氰酸酯基(-NCO),并在合成过程中用保护基将其暂时封闭保护起来,在常温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织物浸轧整理剂工作液后,带有保护基的聚氨酯能渗透到纱线和纤维内部,在130-160℃的焙烘条件下聚氨酯脱去保护基,此时异氰酸酯基重新恢复了很强的活性,可与蚕丝上的-NH,及拼用助剂上的氨基、羟基等活性基团反应,聚氨酯本身也能发生一定的交联反应,从而形成网状立体结构的高分子膜覆盖在纤维表面上。有效地解决了其它助剂难以解决的天然纤维织物防皱、防缩的难题,并实现机可洗,同时赋予织物特殊的超级爽弹手感。
2试验部分
2·1试验材料
绢丝人字呢色布
2·2试验助剂
聚氨酯防缩剂DM-3501(德美化工);渗透剂DM-1223(德美化工);硅酮柔软剂SF-4(德美化工)。
2·3试验仪器及设备
P-AO型电动小轧车(台湾);R-3烘干定形机(台湾)
2·4整理工艺
(1)处方(g/L)
聚氨酯防缩剂DM-3501180
硅酮柔软剂SF-420
NaHCO35
渗透剂DM-12232
(2)工艺条件:浸轧工作液(轧余率约95%)→烘干(110℃,3min)→焙烘(150℃,3min)。
(3)整理效果的耐洗性试验:标准洗涤剂2g/L;浴比1:30,40℃,l2min为一次,洗涤8次;1OO℃烘干。
2·5测试方法
弹性回复角:按照GB/T3819-1997方法测定;
断裂强力:按照GB/T3923.1-1997方法测定;
撕破强力:按照GB/T3917.1-1997方法测定。
3结果与讨论
3·1弹性回复角
整理前后织物的干、湿弹性回复角如表1所示。
表l整理前后的弹性回复角(°)
经向 | 纬向 | 经+纬 | |||||
急弹 | 缓弹 | 急弹 | 缓弹 | 急弹 | 缓弹 | ||
干弹 | 整理样 | 110 | 129 | 107.3 | 123.3 | 217.3 | 252.3 |
未整理样 | 90 | 106.7 | 94.5 | 106.7 | 184.5 | 213.4 | |
湿弹 | 整理样 | 108.8 | 126.3 | 101.8 | 114.8 | 210.6 | 241.1 |
未整理样 | 83.8 | 85 | 71.2 | 81.7 | 155 | 166.7 |
真丝织物防皱防缩整理机理有覆盖、填充和共价交联3种理论:①覆盖论认为聚氨酯预聚体经高温缩合或加成后,形成不溶性网状结构薄膜覆盖在纤维外层,提高织物回复弹性;②填充论认为一部分聚氨酯分散沉积于丝纤维表面和无定形区,借机械阻力限制纤维大分子间的相对运动,提高织物弹性和阻止收缩的能力;③共价交联理论认为聚氨酯上的反应性基团与丝纤维上的活性基团产生共价交联,从而提高了形变后回复的能力。从表I的数据可以看出,真丝织物经整理后干、湿态弹性回复角(经+纬)比未整理样提高很多,是因为聚氨酯整理剂DM-3501浸轧后,一部分渗透到织物内部,另一部分在织物表面,在焙烘的过程中,DM-3501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