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彩色棉机织物的生态整理
张 镁 陈 英 房娜
1.前 言:
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经让人们日益深切地感受到,环境污染正在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
传统的纺织印染行业用水量大,污染严重。印染废水若达到回用标准,治理费用已高达2-3元/吨,相当于城市用水价格的4-5倍。实行“绿色印染”已成为印染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印染界已经就印染工艺8个环节,分别提出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尚未解决冗长的流程,尚未完全摆脱化学品,对棉花种植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无能为力。
有研究表明:纯棉织物并不纯净。传统方法生产的白棉中含有35种杀虫剂和除草剂,有些国家一季棉花喷洒农药30-40次。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制定的 “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除了对印染过程的污染需要进行检测以外,还要对残留杀虫剂、除草剂、化肥进行检测,这就对纺织品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这一形势发展,“天然彩色棉”研究和开发应运而生。
天然彩色棉利用杂交和基因改性技术培育出的棉花,实现了棉纤维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残留和染色的“零污染”,但下机坯布含有各种杂质,不能直接穿着,必须通过后整理解决去毛、除杂、不吸水、手感粗糙、服用性能差等问题。目前的后整理尚需经过烧毛--精练—柔软三个步骤,且需采用化学品,因此仍有污染问题。
本文从天然彩色棉结构初步分析,探讨通过生态整理,实现从种植到成衣“零污染”的可能性及解决彩棉机织物烧毛、精练、柔软三步合一的可能性;并研究整理过程对天然色彩、服用性能的影响。经结构初步分析发现,天然彩棉的天然色彩存在于纤维次生胞壁内,发色基团与羰基有关。通过生态整理,可部分剥除纤维表面覆盖层,使天然彩棉充分显色,并保持较好色牢度;同时可起到去毛、除杂、柔软作用。经淀
§2 实 验
2.1 实验材料:
天然彩色棉绿/白色织物—九采罗彩棉产业公司
淀粉酶:DT;GT—进口
纤维素酶;1—进口酸性酶(活力3000u/g);2—进口改性酸性酶(活力1000u/g);
3—进口改性酸性酶(活力500u/g); 4—BFS-Q 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活力
1000u/g);
酸性果胶酶:BFS-G—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
2.2 实验方法
2.2.1天然彩色原棉的横截面观察: 使用哈氏切片器分别对绿色系和棕色系天然彩色原棉做横截面切片,并在光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2.2红外光谱测定:分别将天然彩棉绿色系和棕色系粉碎制成溴化钾切片,用PE-1750型FI-IR红外光谱仪进行分析,并与普通白棉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