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后整理 >

三十年我国整理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4日

杨栋樑 (全国染整新技术应用推广协作网,上海200040)

近三十年,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其间,随着国内外广大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印染产品品种、质量、风格和功能性的要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于国内外纺织品市场趋于供大于求而形成了卖方市场,竞争也日益白热化。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要求企业深加工、精加工、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以及加强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印染产品中的后整理技术无疑要担当重要角色。

1 回顾 三十年来,我国纺织品后整理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内容也有了明显扩充,现就应用于生产方面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1.1高分子型整理剂的合成与应用[2-6] 在涤棉混纺织物的易去污整理工艺技术和产品开发研究中,其工艺技术分别为聚丙烯酸酯型和嵌段共聚醚酯型。该项目组可能是我国印染企业自行研发高分子型助剂的第一批团队,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上海第二印染厂与上海合成橡胶研究所(现为3F氟材料研究所)、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协作,承担原纺织部下达的"大庆油田防水防油透气劳保服"研制项目,用六氟丙酮为起始原料,制备含氟单体和一些共聚用单体、共聚乳液,然后对织物进行整理并测试产品性能。曾两次送大庆油田试穿,第二批送200多套,经大庆油田井下指挥部现场试穿,效果良好,要求供货,达到了项目的预期目标。此后,含氟整理剂在各种防水(雨)产品中得以广泛应用;其后,还在干法涂层整理中用于防涂层渗透的预处理和后处理防水等。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用D4自制有机硅阳离子型或阴离子型羟乳,改善印染产品的质量和风格,使有机硅成为柔软剂的一个大类品种。同时收集全国羟乳品种,在上海第二印染厂进行性能比较试验,对提高有机硅羟乳质量,扩大羟乳柔软剂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80年代初,由化工部门提供的亲水性有机硅CGF系列,以及氨基有机硅等新品种,并进一

步开发了微乳型制剂,使产品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由此,印染厂也开始告别了自制助剂的局面。1.2 机械(或物理)整理[7-10] 自织物预缩整理应用以来,机械整理沉寂了很长时间,直至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新的整理工艺技术。 首先出现的是磨毛(绒)整理技术,利用砂皮在织物表面均匀摩擦,使之产生紧密短绒毛,形成鹿皮或桃皮绒的效果,并进一步发展成花式磨毛。而后为改善工作环境相适应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织物加工,开发了湿磨工艺,对开发人造麂皮、麂皮绒类产品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