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后整理 >

液氨整理综述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7日

陶启贤(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

1液氨整理的历程液氨的系统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最初于1963年挪威逊克斯塔尔里莎大学和挪威中央工业研究所共同开发的液氨加工工艺,当时还是从纱线整理入手,以替代纱线丝光处理的技术。由于液氨对纱线有着极强的渗透性,残留在纱线上的氨液比碱液更易于去除,而且比碱液丝光效果更好,因而引起重视。1968年美国桑福公司获得专利后,冠以桑福纯棉牛仔布(Sanfor-set)品牌面世,成衣尺寸稳定,手感柔软的牛仔布风行一时。但是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方面合纤迅速发展,市场上各类涤棉产品易洗快干深受消费者青睐,另一方面又伴有返朴回真、回归大自然的潮流,纯棉织物颇受大众喜爱。液氨整理主要是美国用以整理厚重牛仔布织物,加以液氨整理技术复杂,氨回收要求高,而且成本又十分昂贵,因此国内外市场几度周折普及甚缓,后来导致美国至少有七台液氨整理设备相继搁置起来,还有一台迁移至泰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这段时间里液氨整理加工,在国内外市场上确定沉寂了十来年,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主要一些企业为了启动市场、开发产品,在液氨整理工艺设备的基础上,着力进行了树脂整理工艺技术的创新改进,结合液氨整理积极研发了形态稳定整理技术,虽历经多次失败,终于在1993年日清纺推出了超级柔软整理(S.S.P.),与此同时东洋纺也推出了气相整理(V.P.),此时日本市场打出了纯棉免烫整理产品,几乎半数的衬衣都要经过形态稳定整理加工,这些工艺都是在液氨整理的基础上再进行树脂整理,一时市场上掀起了形态稳定整理的热潮。日本京都机械和山东铁工厂已经可以提供液氨整理机,前川制作所和岩谷产业已经可以提供配套的液氨回收装置。此时美国对液氨整理似乎遗忘了,而此时日本却对液氨整理加工技术又重新复苏。我国是1982年上海第二印染厂从美国莫里森公司引进一套液氨整理技

术设备和回收装置,可以说在二十世纪里,我国仅仅引进过这一套液氨整理设备。当时包括支付专利费和设备费等投入资金相当可观,后来在品种开发、氨的回收、市场销售等方面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因而始终未能形成规模生产,就是在这样的多种因素的背景下,国内各方面对推广应用液氨整理技术持慎重观望态度,但也有地区对这项新技术一直抱有热忱,1985年河南省把液氨整理技术列入省内技术攻关项目,由新乡印染厂和河南省纺科院以及有关院校合作,历经四年多时间收集资料、认真研究、消化吸收,终于1992年由企业自行设计研制了我国首台液氨整理样机,就是在这台机器上新乡印染厂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生产,摸索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相继开发出许多品种,如纯棉牛仔布、大麻舒爽呢、麻/棉混纺织物等,享有一定声誉,应该说河南省相关企业和单位对我国开发液氨整理工艺技术和设备奠定了有益的基础,对我国印染行业后整理做出了贡献。还有值得欣喜的是在1996年江阴一家规模不算大的民营澄江纺织机械厂,原来主导产品是空压机,对液氨整理设备从未接触过,经过三年多时间进行调研,足迹遍及十多个省市,协同河南省纺科院专家组织访问、足坛、消化、吸收,在技术严格封锁保密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掌握技术资料,在产、学、研结合下,在新乡印染厂和河南纺科院十多年先行一步的基础上,以及协同南京化工大学的专家、老师共同探索液氨整理设备和回收装置的性能特点,借助化工技术的强项,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终于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成功地制造了一台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科技液氨整理机和回收装置。澄江纺织机械厂只是一家民营企业,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以厂房抵押作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为了保证项目的成功开发,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联姻、技术合作”的路子。该机胜利制成后安装在江阴康源印染厂投入生产,在2000年元月由中国纺机器材工业协会组织的现场交流会上,
全国近二十家印染企业的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评价,一致认为该设备在较短时间内克服种种困难创制成功,是我国纺机企业自行设计制造的一件大事,即使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继续投入第二台设备,但是辛勤和艰苦卓绝的劳动成效,不能不让人们仍然记忆着此功不可没。

1  2  3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