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以人为本的安防意识的增强, 纺织品的阻燃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目前所使用的纺织材料大都属于易燃性或可燃性材料。纺织品常常是火灾的最初着火物, 而每年因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因此如何减少纺织品燃烧危险性及燃烧时有毒气体的释放,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已引起全人类的关注和重视。
1 纤维的燃烧过程纤维燃烧是纤维材料和高温热源接触后 ,吸收热量而发生热解反应, 反应生成大量可燃性气态分解产物 ,这些分解物在氧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燃烧, 燃烧产生的热量被纤维吸收后, 又促进了纤维的热解和燃烧, 从而形成循环燃烧反应。
2 阻燃机理针对纺织品纤维的燃烧过程, 可将纺织品的阻燃原理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1 气相阻燃 由于阻燃剂的作用, 在燃烧过程中, 通过热分解生成一些不燃气体, 这些不燃气体, 一方面稀释由高聚物分解而产生的可燃气体, 另一方面隔绝了氧气与燃烧物的接触。 2.2 固相阻燃 阻燃剂受热分解后, 迅速生成酸或碱, 使聚合物脱水、碳化, 形成不挥发的碳层; 或者阻燃剂和聚合物燃烧中形成交联, 以改变正常的分解机理和燃烧机理, 避免进一步氧化和燃烧。 2.3 化学反应阻燃 通过加入适当的化学组分及元素, 使它受热分解成游离基, 中断燃烧过程中所发生的强烈的连锁反应,或改变聚合的分解速率, 以降低燃烧体系的能量。
3 阻燃剂目前所用的阻燃剂大多是磷或卤素的有机物或有机物加无机物, 个别的用高分子物, 如环状芳香族磷酸酯、羟乙基四溴双酚 A( 涤纶); 氯化聚丙烯、六溴环癸烷、乙二酸( 五溴苯) 酯、磷酸三溴苯酯—氯化石蜡、 ——六氯环戊二烯的二聚物等( 丙纶); 含增效剂的卤化物体系、有机磷化物( 锦纶); 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溴乙烯、五氧化二锑等( 腈纶) 及苯氧基磷腈、噻嗡磷酸酯(粘胶)等。
4 阻燃方法 4.1 阻燃纤维 阻燃纤维的制造方法通常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4.1.1 共聚法 在成纤高聚物的合成过程中, 把含有磷、卤、硫等阻燃元素的化合物作为共聚单体(反应型阻燃剂)引入到大分子链中, 再把这种阻燃性强的物质加到纤维中。 4.1.2 共混法 与共聚法同属原丝改性, 是将阻燃剂加入纺丝熔体或纺制阻燃纤维的方法。 4.1.3 接枝改性 用放射热、高能的电子束或化学引发剂使纤维(或织物)与乙烯基型的阻燃单体发生接枝共聚, 是获得有效而持久的阻燃改性方法。接枝阻燃改性纤维的阻燃性与接枝单体中阻燃元素的种类及接枝部位有关, 接枝部位对阻燃效果的影响次序为: 芯部接枝>均匀接枝>表面接枝。 不管哪一种方法都应赋予纤维良好的阻燃效果、纺织加工性以及服用性。可以看出, 阻燃纤维主要是针对化学纤维而言, 即在化学纤维( 特别是合成纤维) 制造过程中使其具有阻燃性能, 阻燃技术关键是阻燃剂的种类及性能。 4.2 阻燃整理 阻燃整理主要是在纺织品的后整理加工过程中对织物进行表面处理, 从而使织物具有阻燃性能。织物阻燃整理工艺简单, 投资少, 见效快, 适合开发新产品。对织物进行阻燃整理, 其加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4.2.1 浸轧焙烘法
该方法是阻燃整理方法中应用最多的一种, 工艺流程为: 浸轧→预烘→焙烘→后处理。 它的浸轧液为阻燃剂溶液, 适用于纤维素纤维织物的阻燃整理。 4.2.2 浸渍烘燥法 工艺流程为: 浸渍→干燥→后处理。 它是将织物放在阻燃液中浸渍一定时间, 取出烘干即可, 有时阻燃整理可与染色工艺同浴进行。 4.2.3 涂层法 它是将阻燃剂混入树脂内进行加工。根据机械设备的不同分刮刀涂层法, 浇铸涂层法和压延涂层法。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加工方5 纺织品阻燃的发展趋势 5.1 加强阻燃纤维的开发研究 阻燃纤维在服用纺织品、室内装饰织物、交通运输、防护及工业用纺织品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阻燃纤维而言, 不仅考虑其阻燃性能, 同时还应兼顾可纺性能和热湿舒适性能。从环境保护、人类安全和阻燃效率的角度出发, 开发无卤、高效、低烟、低毒的环境友好型阻燃纤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5.2 加强阻燃纺织品多功能化的研究 目前, 多数阻燃纤维或织物仅具有阻燃功能, 不能满足某些部门的特殊要求, 如阻燃拒水、阻燃拒油、阻燃抗静电。在冶金、林业、化工、石油及消防等部门的阻燃防护服需求很大, 除了阻燃外, 还需要防水、拒油、抗静 电等多种功能。因此, 开发阻燃多功能产品势在必行。 5.3 开发新型环保的阻燃剂 阻燃剂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但随着工业技术发展的不断进步, 国内外对阻燃剂工业的需要和要求已经越来越高, 今后阻燃剂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势。 开发高效、无毒、对材料性能影响小的阻燃剂。从而趋向对反应型阻燃剂的开发以及具有良好的相溶性的添加型阻燃剂的开发。 开发具有协同效应的阻燃剂, 如磷、氮、溴在分子或分子间的结合。 纺织品的使用是构成火灾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