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后整理 >

无皂黏合剂乳液的合成及其在静电植绒中的应用(二)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7日
汪 澜,顾相军,吴明华,林俊雄 2·1·5 无皂黏合剂乳液的耐电解质稳定性分析 以不同马来酸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5)单酯 化物用量制得的黏合剂乳液试样B1~B5及乳化剂 TX-30和SDS所制得的黏合剂乳液试样B6对不同 浓度CaCl2稳定性能的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的结果显示:当CaCl2浓度为0·5 mol/L时, 由可聚合乳化剂制得的乳液试样B1、B2出现大量沉 淀,甚至凝胶;以TX-30和SDS复合乳化剂制备的 乳液对电解质的稳定性更差,出现了凝胶,乳液完全 遭到破坏。可见,可聚合乳化剂制得的乳液抗电解 质性能优于传统乳化剂。这可能是因为:当电解质 浓度增大时,反号粒子向乳液粒子表面扩散的概率 增大,在吸附层中异离子的浓度会增高,致使其双电 层电位下降,稳定性降低[9]。在无皂乳液聚合体系 中,可聚合乳化剂共聚结合在乳液粒子的表面,其分 子中含有一定数量对电解质稳定的氧乙烯亲水性基 团,乳液粒子表面的可聚合乳化剂数量越多,乳液的 耐电解质稳定性也就越好。 2·1·6 无皂黏合剂乳液粒子的TEM分析 黏合剂乳液粒子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 放大10万倍,其形态结构如图2所示,粒子的粒径 分布见图3。从图2、3可以看出,乳液粒子较细小,呈规则的圆球状,分布也很均匀,平均粒径在50 nm左右。 TEM图还显示,乳液粒子的边界很模糊,可以推断 可聚合乳化剂主要键合于乳液粒子的表面,并且分 子中聚氧乙烯链段也已溶解在水相中。 2·1·7 无皂黏合剂乳液膜的DSC分析对无皂黏合剂乳液膜进行DSC分析,结果如图 4所示。可看出,DSC曲线图上只有1个玻璃化转变区间,Tg为16·55℃,已知均聚物PBA、PMMA、 PSt的Tg分别为-57、105、100℃,而
在DSC曲线均 无此种转变,可说明各反应单体及马来酸酐脂肪醇 聚氧乙烯醚单酯化物共聚良好,不存在相应的均 聚物。 2·1·8 无皂黏合剂乳液膜的FT-IR分析 合成的无皂黏合剂乳液膜的FT-IR谱图如图5 所示。由图可见, 3 029·9 cm-1处是苯环上C—H伸 缩振动峰; 2 952·3、2 873·4 cm-1处是—CH3的不对 称和对称伸缩振动峰; 2 930·0 cm-1处是—CH2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峰; 1 725·0 cm-1处吸收峰是酯基 中羰基C O的伸缩振动峰; 1 602·1、1 493·7、 1 451·7 cm-1处是苯环中C C的吸收峰; 1 383·0 cm-1处是末端—CH3的吸收峰; 1 143·4、 1 028·9 cm-1是C—O—C的吸收峰; 991·5、 842·4 cm-1处是—CH3和—CH2面外弯曲振动吸收 峰; 960·7、941·1 cm-1处是丙烯酸丁酯的特征峰; 758·4、700·5 cm-1处是单取代苯C—H面外振动吸 收峰。由此可说明各单体及马来酸酐脂肪醇聚氧乙 烯醚单酯化物之间已经发生了共聚。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