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涂层物用量为22.5%时织物的隔热性能 由图3~图7知,织物不论是经二氧化钛还是氧化锌涂覆后,隔热性能均较明显。在热辐射前12 min,同一用量下,二氧化钛涂层织物内侧温度的增加量大于氧化锌涂层织物;当功能粒子用量低于14%时,测试时间内,氧化锌涂层织物内侧温度的增加幅度始终小于二氧化钛涂层织物,其隔热性能优于二氧化钛涂层织物;当功能粒子用量大于14%时,辐照时间超过12 min,氧化锌涂层织物内侧温度的增加幅度大于二氧化钛涂层织物,其隔热性能较二氧化钛涂层织物差。 上述现象可能与二氧化钛的禁带宽度(Eg为3.2 eV)比氧化锌的禁带宽度(Eg为3.3 eV)小,以及与二氧化钛表面含有羟基有关。当受到同等强度热辐射时,二氧化钛更易吸热产生电子能级跃迁,从而释放出热量,故起始时其涂层织物内侧温度增加量大于氧化锌。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氧化锌吸收的能量也足以使其产生电子能级跃迁,这时功能粒子对热辐射的反射功能占主导地位。由于二氧化钛的折光指数大于氧化锌,经其涂层后的织物,对近红外热辐射的反射作用,大于经氧化锌涂层后的织物,其隔热性能也优于氧化锌涂层织物。在低用量下,功能粒子对热辐射的吸收占主导地位,所以二氧化钛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不如氧化锌涂层织物;随着用量的增加和辐射时间的延长,功能粒子对热辐射的反射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二氧化钛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优于氧化锌涂层织物。 当用量低于18%时,随着功能粒子用量的增加,在同一测试时刻,涂层织物内侧温度的增加幅度明显下降,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增强。这可能与涂层中功能粒子的数量有关。在低用量时,涂层中所含的功能粒子数量少,与红外光子发生相互作用的几率低,发生散射作用的机会就少,所以红外透过多而反射少。随着用量的增加,涂层中所含的功能粒子数量增加,与红外光子发生作用的几率增加,则散射作用增强,红外反射率增.jpg)
相关信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