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后整理 >

微胶囊技术在非织造布染整中的应用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2日

倪冰选.焦晓宁

O 前言 微胶囊技术是指将某种功能性物质用某些高分子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经机械或化学方法包覆起来,制成直径1~500μm的核壳结构微小粒子的一门技术。微胶囊在常态下为稳定的固体颗粒,囊芯物质原有的性质不受损失,并可在适当条件下释放出来。 微胶囊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美国NCR公司开发了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对染料进行微胶囊化来制备无碳复写纸。70年代中期,微胶囊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食品、医药、农药、日用化学品和生物制品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微胶囊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起步较晚,直到近20年才得到应用,在非织造布工业中的应用则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目前,微胶囊技术已被列为21世纪重点研发的高新技术之一。

1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化学法主要是利用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壁材将芯材包裹起来。根据原料和聚合方式的不同,化学法可分为界面聚合法、界面配位法、原位聚合法和锐孔一凝固浴法等。物理法主要包括喷雾干燥法、喷雾冷凝法、空气悬浮法、包合法、超临界流体法、多孔离心法、静电结合法和真空蒸发沉积法等。其中,喷雾干燥法在工业化生产中应用最多,静电结合法、真空蒸发沉积法和超临界流体法是近年来开发的新方法。 微胶囊有多种结构,有的呈简单囊泡结构,有的呈多重壁材包埋结构,还有的囊壁中分散多个囊芯,这主要是由于其制备方法不同所致。微胶囊的形状有椭圆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如图1所示)。微胶囊的粒径范围非常宽,一般为1~500μm,壁的厚度为0.5~150μm,目前已开发出粒径小于1μm的超微胶囊。图1微胶囊的形状结构

2 微胶囊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了它的三个性能: (1)隔离性能 一些具有光敏、热敏或生物性的材料制成芯材包埋后,在需要释放的时候,

利用光、热、压力及生物作用等手段破坏壁材,即可释放出芯材; (2)缓释性能 芯材通过囊壁逐步渗透挥发,延长了作用时间; (3)发泡性能 微胶囊处于一定温度时,芯材溶剂气化,壁材被膨胀,便可达到发泡的目的,这种性质主要应用于发泡印花以及隔音非织造布。2.1 微胶囊印花 微胶囊印花是一种应用微胶囊化染料,在非织造布上获得彩色微粒子效果的新型印花法。这种印花风格独特,效果非一般印花方法所能比拟。微胶囊印花工艺流程:制备染料微胶囊→印花→预烘→焙烘(或高温高压处理)→皂洗→烘干→成品。微胶囊释放的染料与纤维在焙烘阶段结合,达到印花的目的。采用多种染料微胶囊同时印花时,经一次印花工序就可以得到独特的多色多点花纹,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远看色彩近看花”的效果。目前,微胶囊印花主要有微胶囊发泡立体印花和微胶囊染料转移印花等。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