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玲,蒋少军,马庆文
羊毛是具有典型鳞片结构的纺织用纤维,正是这一特殊结构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缩绒性。羊毛纤维集合体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经反复连续不断的无规则外力作用,体积会逐渐缩小、单重增大,并且表面出现细密绒毛,使人们可以得到外观粗犷、表面绒毛密布、结实厚重、保暖性好的毛纺制品,这是对纺织加工生产有利的一面。但羊毛的这种缩绒性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使得普通的、未经防缩处理的纯毛织物发生缩绒,从而导致产品外观不良,起球发毛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生产上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多年来,虽然从原料方面采取了选择与搭配使用等多项措施,但仍不能达到防起球与防毡缩的要求。目前一般采用化学整理的方法来防止纯毛织物的起球和毡缩,经过处理后的制品,穿着时不起球,洗农机洗涤时,也不会发生毡缩。
1 羊毛的缩绒性及防缩机理 羊毛属蛋白质纤维,其化学成分由20多种α-氨基酸(主要有谷氨酸、胱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等)通过肽键、氢键、离子键连接而成,氨基酸中的双硫键在蛋白质分子链间形成交联键,它们分别构成了羊毛的不同组织。羊毛由鳞片层和皮质层组成,羊毛的鳞片层又由鳞片表层、鳞片外层和鳞片内层组成,羊毛表面鳞片结构将导致纤维的异向摩擦效应。鳞片结构是促使纤维产生缩绒的主要因素,如无鳞片特征的纤维则无缩绒性。但羊毛的缩绒性和羊毛本身弹性好也有很大的关系。近几年,人们对羊毛缩绒性的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称之为“综合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羊毛的缩绒性由定向摩擦效应和高度的拉伸恢复性所决定,两者缺一不可,前者称之为制动因素,后者则称之为动力因素。该理论已被人家普遍接受。生产实践中改变制动因素和动力因素中的任意一方,均可提高羊毛的防缩能力,但是为了保留羊毛纤维的优良弹性,目前采用的方法还是以降低定向摩擦效应为主。 目前,生产中对羊毛织物进行防缩处理主要以氯化处理为主,即
2 羊毛织物防缩整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