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后整理 >

蛋白酶在绒线防毡缩整理中的应用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1日

蒋少军,王雪梅,李志忠,马庆文

羊毛是具有典型鳞片结构的纺织用纤维,正是这一特殊结构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缩绒性。羊毛纤维集合体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经反复连续不断的无规则外力作用,体积会逐渐缩小、单重增大,并且表面出现细密绒毛,使人们可以得到外观粗犷、表面绒毛密布、结实厚重、保暖性好的毛纺制品,这是对纺织加工生产有利的一面。但羊毛的这种缩绒性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使得普通的、米经防缩处理的纯毛针织绒线发生缩绒,从而导致绒线产品外观不良,起球发毛,用其织成的羊毛衫出现尺寸收缩、织纹不清、扭曲变形、增厚毡并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生产上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多年来,虽然从原料方面采取了选择与搭配使用等多项措施,但仍不能达到防起球与防毡缩的要求。目前一般采用化学整理的方法来防止纯毛针织绒线的起球和毡缩,经过处理后的制晶,穿着时不起球,洗衣机洗涤时,也不会发生毡缩。 这种化学处理可以在针织绒线的后整理中进行,也可以采取处理散毛或毛条的方法而进行,都能达到使纯毛针织绒线防毡缩的目的。

1 羊毛的缩绒性 羊毛由鳞片层利皮质层组成,羊毛的鳞片层又由鳞片表层、鳞片外层利鳞片内层组成,羊毛表面鳞片结构将导致纤维的异向摩擦效应。鳞片结构是促使纤维产生缩绒的主要因素,如无鳞片特征的纤维则无缩绒性。但羊毛的缩绒性和羊毛本身弹性好也有很人的关系。近几年,人们对羊毛缩绒性的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称之为“综合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羊毛的缩绒性由定向摩擦效应和高度的拉伸恢复性所决定,两者缺一不可,前者称之为制动因素,后者则称之为动力因素。该理论已被人家普遍接受.

2 防毡缩整理的方法 生产实践中改变制动因素和动力因素中的任意一方,均可提高羊毛的防缩能力,但是为了保留羊毛纤维的优良弹性,目前采用的方法还是以降低定向摩擦效应为主,而改变定向摩擦效应的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由此引出的防缩

技术已有近百种之多,归纳起米主要有三类:物理、化学减法处理;树脂加法处理;加法减法结合的二步法处理。目前,实际生产中,应用比较成熟的改善纯毛绒线的变形收缩,主要是改变羊毛纤维表面鳞片的形态,限制羊毛发生相互纠缠,对羊毛表面鳞片进行变性,主要包括氯化技术、氧化技术、树脂防缩绒技术和生物酶技术等。2.1氯化技术 氯化技术是最早开发与应用的羊毛防缩技术,它属于减法处理。这种技术早期是将羊毛纤维浸在饱和氯水(Cl2+H2O→HCl0)中,其作用机理是氯与鳞片中含胱氨酸残基最多的鳞片外层发生化学反应,促使-S-S-→-SO3H,同时伴随有肽链的断裂。实质上HCl0是弱氧化剂,对羊毛的作用是氯化与氧化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氧化反应起关键作用。单纯的二硫键断裂所形成的-SO3H不足以满足防缩的要求,此间必须有肽链的水解、降解,使蛋白质转化为多肽乃至氨基酸,并能够透过鳞片表层而溶出,使鳞片被部分或全部地剥除或软化。所以,许多含氯的氧化试剂,如Cl2、NaClO、NaCl02、氯胺、硫酰氯(SO2Cl2)、二氯异氰脲酸盐(DCCA)、三氯异氰脲酸(TCCA)等,都可以用于羊毛的氯化防缩加工中。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