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萍
精纺毛织物后整理时,常常遇到蒸呢印和煮呢印疵点,它们分别产生于蒸呢和煮呢两道工序。本文根据生产技术实践与效果,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加以总结,供同行参考。
1 疵点特征 蒸呢与煮呢都是羊毛的定形、平整工序。其作用和原理极其相似,所产生的疵点虽有些差异,但也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就蒸呢印、煮呢印而言,疵点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搭头印,二是包布印。它们的区别是前者在呢面上呈现出与呢坯匹头、匹尾或缝头形态相同的印痕,通常发生在匹头几米内,并且仅是纬向的;后者则在呢面上呈现出与包布折皱不平或起泡、起楞处形态相同的档子。不仅匹头可见,呢坯中间部位也可见;不仅多数是纬向的,而且也有带一定倾斜角度的,个别的还有经向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连续、有规律的出现。第1个疵点与第2个疵点间的距离都是蒸呢或煮呢滚筒的圆周长度,都是以第1条印痕或档子最为明显,以后逐渐减轻直至消失。一般情况下,搭头印仅出现3~4条,而包布印轻的3~5条,重的波及10多米乃至半匹布。疵点色泽发白,比搭头印更为严重。
2 产生原因2.1 搭头印产生的原因 煮呢的搭头印是匹与匹之间缝接不平齐、上机时贴头不平整,重叠卷绕在滚筒上呈现出高低不平、受压不一致,煮后呢坯即出现了纬向印痕。尤其是正反面经浮点差异大的织物,如驼丝锦、贡丝锦等,落水后极易向经浮长的方面卷头,而且一卷就是几层,还不易打开,缝接平齐相当困难,因而产生搭头印的机会最多。 蒸呢的搭头印是呢头未剪齐,或第1匹呢坯卷绕完毕,未将蒸呢包布多空绕几圈,接着又卷绕第2匹,使前一匹呢坯的尾端和后一匹呢坯的头端重叠而引起搭头印。有些织物经洗呢、缩呢后易造成较厚的毡化呢头,或是组织结构较厚的织物,如马裤呢等,蒸呢时即使匹与匹之间已经间隔几圈包布也会有印痕。另外,走罐蒸的产品,由于压力大,温度高,蒸呢作用强烈,若匹头匹尾处理的不好,更易产生搭头印。2.2 包布印产
3 预防措施3.1 煮呢搭头印的预防措施 找到了疵点产生的原因,也就找到了预防疵点的措施。煮呢的搭头印是由于缝头不当等因素所影响,为了防止我们针对不同的品种分别采取不同的缝头方法。